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晶 《云梦学刊》2013,(6):84-87,94
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温庭筠的曲子词,共同展现了晚唐诗词秾丽深婉的美学特色,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人在抒情手法上的创新.李商隐的爱情诗,隐去具体情事,将情感物化;温庭筠的词,隐去作者,为人代言,将情绪审美化.晚唐文学抒情方式的这一创新,推动了晚唐五代词体的定型,成为词体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风日趋艳丽,镂金错采,炫人眼目,这种诗风和晚唐,五代婉约词的艺术风格有着至密的亲缘关系,并对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唐缛丽诗风的主要代表是李商隐,他的诗歌,特别是它的爱情诗歌,艳情绮思,深细婉曲,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对同时代和后代诗词影响颇大,从晚唐至宋初,直到清代,有不少诗人在艺术风格上效法他。不但诗人如此,就是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也都接续不断地向他学习一些艺术表现手法。晚唐的重要作家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温庭筠的诗风近予李商隐,而他的词十之七八是写恋情的,绮丽婉弱的格调,尤其与李商隐酷肖。说温李齐名,主要是说他们某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比较相近,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李商隐的爱情诗主要是无题诗,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他也有几首摘取首句数字以为题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晚唐时代,文人心态内敛,艳情题材增多,诗歌中产生了细美幽约之作,这种细美幽约的风格更适于在词中表达.在温庭筠之前,李贺、杜牧、李商隐的作品中已出现了词化特征,至温庭筠诗中,尤其是其乐府诗中,在造境、题材、语言、词境上也出现了明显词化倾向.温庭筠将作诗之法引入作词中,并首次大力作词,遂大启词端.  相似文献   

4.
杨雨 《云梦学刊》2002,23(5):59-61
温庭筠的诗词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晚唐由诗入词的线索与途径 ;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词”的文人 ,温庭筠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畛域 ,不仅是晚唐艳情诗坛的重要诗人 ,更以他的艳词创作直接开启了晚唐五代香艳的词风 ,并且奠定了词以婉约为正宗、词为艳科的正统地位。温庭筠的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文人诗歌的接力棒从诗传递给了词 ,开启了宋朝一代文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谈温李齐名     
温庭筠以诗、词赋的成就,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文坛带来了生机。《东观秦记》、《北梦琐言》、《全唐诗话》、《唐诗纪事》《唐语林》、《新唐书》、《旧唐书>(《李商隐传》、《温庭筠传》)等都载录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温庭筠和段成式、李商隐号称三才,文称三十六体(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载录三人族兄行第都是十六)《四库全书·西崑酬唱集提要》说:“冯武序以李商隐诗与庭筠、成式并称‘西崑三十六体,”《册府元龟·才学类》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的悲剧是沉默的、弥散的、深的、幽约的。这就需要诗人们改变对待情感的态度,寻找一种更细腻的方式来摹写时代在自己意识深处留下的难以捕捉的存在悲情。情的物化、情绪审美化的抒情态度和方式,使李商隐诗和温庭筠词在晚唐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当这种新鲜而细腻的抒情手法融入到词体中后,深刻地影响了词的发展,加速了词体婉约蕴藉风格的定型。  相似文献   

7.
中晚唐爱情诗的繁荣肇始于唐大历年间 ,标志是出现了晁采与李冶这两位女诗人。爱情是晁采、李冶诗歌创作的共同主题 ,但前者纯真热烈 ,采用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后者诗中充满复杂的况味 ,多采用五言诗 ,擅用移情和烘托手法。  相似文献   

8.
张涛  贾学书 《船山学刊》2007,(3):159-160
对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诗的诠释具有多义性,笔者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对《锦瑟》诗的四组意象进行了分析,并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感受此诗所蕴涵的诗歌审美指向,得出《锦瑟》是一首歌颂爱情,倾诉作者对爱情无限渴望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政治诗中固然有不少佳作,然而他的爱情诗毕竟是更为著名的。要全面研究李商隐的诗,对他的爱情诗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技巧不能不进行探索,因为他的爱情诗正是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研究李商隐的爱情诗首先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由于他的诗意境迷离,加以年远事湮,资料缺少,爱情诗的对象较难明确。正如屈复所说:“……诗之文义如此,若必立所指何人何事,谁能起玉溪于九原而问之哉?”①也正因为如此,过去有一些李商隐研究者就往往  相似文献   

10.
由温庭筠的创作可引发两个问题:其一,同样作为诗词兼善的作家,与欧阳修、苏轼等不同的是,为何其在诗史上多受讥诮,而在词史上却被尊为“温韦宗风”①、以花间鼻祖视之呢?其二,其诗与其词非常相似,亦多具绮艳风格,为何相似的题材、意象乃至相似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之诗与词在艺术成就上却相差如此悬殊呢?而由此还可引发一个更为本质性的问题:诗词美学特质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结合温庭筠的具体创作对此加以讨论。温庭筠诗不仅仅是描写情爱题材的作品才具有绮艳风格,而是在许多其他题材如咏史、怀古等作品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当其貌不扬而又放荡不羁的温庭筠出入于秦楼楚馆,为乐工歌伎制作曲子词的时候,他未必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文人雅士步他的后尘去填写这类流行的小曲;更不会想到那些成为他入仕之累的所谓“侧艳之词”竟造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名声, 文人填词并不始于温庭筠,但在温庭筠之前不过是偶一为之。温庭筠才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人。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温庭筠的词按其艺术风格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俗明快、新鲜活泼,表达感情真率大胆,带有民歌的情调,以《南歌子》、《荷叶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及晚唐缘情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李商隐为中心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两翼的晚唐缘情诗派,曾使晚唐诗坛呈现出一时的繁荣。缘情诗派在晚唐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兴起,是唐诗由盛及衰历程中的回光返照。群体意识的弱化与个体意识的扭曲,构成了该诗派情志的内核,细腻婉媚诗风的形式,构成了该诗派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13.
邓乔彬 《文史哲》2004,(4):110-116
词真正起于中唐,刘禹锡和白居易是主要作者,所作以抒情为主,与中唐以来诗因功利化而成为"羔雁之具"显为不同。晚唐温庭筠和韦庄的词主要有代言和自抒的区别,《花间集》为歌唱而编选,基本是"伶工之词",到南唐词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文化转换来说,中唐词是进士文化中的"中隐"思想和享乐意识的体现。西蜀和南唐词是两种不同的宫廷文化的体现。而宋初词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晏、欧为代表,继续并发扬冯延巳一派,表现出士大夫文化"忧生"的一面,一是柳永所代表的俚俗一派,与市井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字飞卿,不仅是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而且亦以词著称。飞卿之前,词以里巷俗曲入于文士之手,只是偶一为之。至飞卿,所作既多,创调亦众,且开《花间》一派,经五代之侧艳,衍余绪而为周(邦彦)、吴(文英)密丽一宗。但是,对飞卿词历来毁誉不一,不仅对其题旨意蕴的认识每有岐异,对其艺术成就的评价亦大相迳庭。浦代常州词派对飞卿词扬之过甚,而近代自王  相似文献   

15.
西昆体评介     
<正> “西昆体”系以《西昆酬唱集》中之诗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西昆酬唱集》所收全是近体诗,这和五代赵永祚所编《花间集》兴味相投。不过《花间集》是长短句式的格律诗,《西昆酬唱集》则是整齐句式的格律诗。《花间集》以温庭筠  相似文献   

16.
缪镇先生在其《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一文中曾提到:“晚唐诗人,温庭筠与李义山齐名,温之诗不及李,而于词则颇努力,建树甚卓;义山虽未尝作词,然其诗实与词有意脉相通之处。”下面我要谈的,是关于义山诗的“词化”问题。在此之前,先要明了诗、词二体的特质及其区别。诗在很早就形成了以言志为主的传统。《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孔颖达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中,出口而形见于言。”可见,诗是表达人内心意志和情思的,属于人显意识中情志的活动,而中国传统诗歌的情志又常含有一种伦…  相似文献   

17.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温庭筠词的客观精美,极富音乐性和装饰性;韦庄词的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冯延巳词特有的文雅、忧患和执着;李煜词对人生的怀疑和反思,都各具特色.他们各以其独特风格的创作,一步步拓展与深化了词境,为宋词的全面繁荣做了极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