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的.这“远”、“直”二字之差,不仅在音韵方面有低昂之别,似乎“远”比“直”要辽阔悠远些,更重要的是“黄河”“黄沙”的景象之不同.一个是辽阔雄伟,一个是突兀耸立,给人的观感是两样.所以:更大的差异还在于究竟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呢,还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个是“黄河”,一个是“黄沙”,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两种景象,因而这诗的景象,由景象产生的美感,便大不相同.刘逸生同志说:“如果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从意境上比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差得实在太远”“索然寡味”.我看这说法还是正确的.刘逸生同志的感觉,其实也是大多数读者的感觉(《唐诗小札》).但据史铁良同志在玉门关的亲身目验,认为作者身在玉门关,远距黄河千里,哪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相似文献   

2.
含蓄蕴藉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绝圣手”王昌龄现存诗歌 170余首 ,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 ,令后人推崇备至。明代杨升庵称 :“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其中以宫怨为题材的诗作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这样评价他的宫怨诗 :“深情幽怨 ,意旨微茫 ,令人测之无端 ,玩之无尽 ,谓之唐人《骚》语可。”王昌龄缠绵细腻、婉转委曲的宫怨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成功的。王昌龄的宫怨诗 ,洗尽了南朝宫体诗的铅华 ,绝无浮靡轻艳的色情成分。他不是庸俗低级地描写女色 ,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 ,深刻揭露宫廷生活的黑暗 ,反映被…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写薛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这十首中第九首是《蒲东寺怀古》,第十首是《梅花观怀古》.作者创作这一情节,意义何在?有的说:这“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于是纷纷猜测:有的说这是法船(徐凤仪猜《赤壁怀古》);有的说那是喇叭(周春猜《交趾怀古》);有的猜测《蒲东寺怀古》是骰子(周春);有的猜测《梅花观怀古》是纨扇(王希廉).有的说:“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就是真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六九八——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清代卢世■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紫房馀论》)更有人推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5.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6.
“龙城飞将”一词出自王昌龄《出塞》一诗。全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是盛唐写边塞诗的著名诗人。他最擅长于以七言绝句这一诗歌形式写诗,赢得当时“诗家天子”(一作“诗家夫子”)之称号。有唐一代,只有李白的七绝堪与之伯仲。卢世璀《紫房馀论》说:“天生太白,少伯(昌龄字)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王昌龄七绝诗”善于用含蓄凝重的语言,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意旨遥深,尺幅千里,蕴味无穷。他的这首《出塞》诗,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历来传诵不衰的一首名作,近代出版的古典文学作品读本和唐诗选本大都选载。这首诗画面鲜明,形象生动,设喻新警,含蕴丰富,确实是唐诗宝库中一件璀璨玲珑的珍品。不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阐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打开十几种选注本,各家均释诗中的“坐爱”为“因为喜爱”。据此,全句的译文便是:因为我喜爱枫林的晚景,所以停下车来。辗转沿用,已成定论。笔者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8.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五绝,是传诵千古的名作。对于首句“白日依山尽”,向来解为:白日即夕阳,正依偎着西山降落而尽没。诗句明白易懂,本不费解。但是,近年来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解释。例如: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光明日报》,登有其心的《愿君“更上一层楼”(下)——谈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一文,说“‘白日’句,不是写夕阳西下,而是说前瞻中条山,只见太阳好象依傍着绵亘起伏的山势升起,运行,直到落下,极言山的气势高大,故云‘白日’,而不说是‘红日’”。似乎诗人自朝至夕都呆在楼上观赏。同年一月的《少年文艺》上,载有施德扬《<登鹳雀楼>赏析》一文,竟指“白日”为“红日”,且说“一轮红日沿着中条山脊渐渐落下去”。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压卷”这一角度来探讨唐代七绝之诗体特色和发展脉络。压卷之作的遴选与明清几位诗论家所倡格调说、神韵说、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等不同诗论密切相关,能体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但压卷作在含蓄隽永、自然可歌等方面确有超逸不凡之风神,无愧“压卷”称号。同时十一首压卷作贯穿盛中晚唐,从中可以一窥七绝在唐代从初唐的“风调未请”到盛唐的昂扬高朗,再到中晚唐的气格渐卑,出现理性化倾向这一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原注:崔九即殿中监崔涤,中书令湜之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世传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为《江南逢李龟年》。清代孙洙(蘅塘退士)把这首诗选入《唐诗三百首》,旁批云:“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黄生云:“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沈德潜云:“含意未申,有案无断。”亦重其著意于言外。这首七绝一向脍炙人口。首二句追忆在名王巨卿间的胜会,三句点出相逢的地点,结句  相似文献   

1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13.
一、议论诗的存在是文学史上的客观事实如果说,以抒情为主的诗,是抒情诗;以叙事为主的诗,是叙事诗;那么,以议论为主的诗,可不可以称它为议论诗呢?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清人纪昀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而集者强收入集。”他还问:“千古诗集,有此体否?”陈迩冬先生反驳说:“这首诗实是好诗,也就是我所说的新诗。正因为‘千古诗集’中无‘此体’。它把‘无理’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  相似文献   

14.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5.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上,王昌龄卓然为一大家。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即《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我们可读到六家诗作74首,其中就有王昌龄的17首。天宝十二年(753年),殷潘选了所谓“河岳英灵”二十四人的诗作共234首成集,其中入选最多者即为王昌龄(16首)。殷璠甚至认为,王昌龄是唐代诗歌能够继承建安风骨的一位关键性人物。司空图论及唐诗,曾  相似文献   

16.
<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历来编在一起.这十二首诗是否同时所作,其说不一.清人温汝能说:“年谱义熙十年甲寅,公年五十.此诗(按;指‘昔闻长老言’一诗)是年所作,故云‘奈何五十年’也.计其弃官归来,至是得十年,故下章又云‘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也.”(《陶诗汇评》卷四)他以为属同时之作.与他同时的蒋薰则提出了不同意见:“《杂诗》十二首,前七首皆是‘岁月不待人’意;‘代谢’以后,却有谋生羁役之感.至末‘袅袅’六句,恐非《杂诗》,或《拟古》之十,亦缺落不全者.”(《陶渊明诗集》卷四)到王瑶先生则首次将其析而为二,以前八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公元414)年,后四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辛酉(公元401年)并指出最后一首“诗意隐晦,无从确定年代”,但从编次顺序看可能与前面的三首“为  相似文献   

17.
杜牧《送隐者一绝》云:“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一首有争议的诗。胡仔云:“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也。”(《苕溪渔隐丛话》)胡应麟云:“此诗仅去张打油一间”(《诗薮》)。前者是对其思想的估价,后者是对其艺术的品评。今人陈友琴说;“这种诗的思想实在不佳,原来的意思是说贵人的头上也会有白发,足见这件事是很公道的了。这是古代所谓‘贵人’一种自寻开脱法,生老病死,‘贵人’也和‘贱人’一样,那被压迫的贱人们还何必争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牧的庸俗的一面来。”(《与缪钺先生商榷〈杜牧诗选〉中的一些问题》,见《温故集》)。  相似文献   

18.
穷困潦倒的金圣叹穷尽力气要评点六部“才子书”,但仅完成了《水浒》、《西厢》便绝命于“哭庙案”,临终前有“且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的诗句,看来他的唐诗分解是意外的收获,对此他颇有些自负:《与徐子能增》中说:“总之弟意只欲与唐律诗分解。‘解’之为字,出《庄子·养生主篇》所谓‘解牛’者也。彼唐律诗者有间也,而弟之分之者无厚也。经弟之无厚,入唐律诗之有间,犹牛之謋然而已解也。”他认为诗的分解是很重要的,《唱经堂杜诗解》中《赠李白》一诗的注释说:“夫人未有解数不识,而尚能为诗者也。”《与顾掌丸》中有:“分解,而后知唐人律之严,真是一字不可得添,一字不可得减也。如使不分,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崔颢写了首极负盛名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颗《黄鹤楼》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黄鹤楼》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代李畋《骇闻录》说:“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颗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凤凰台》诗。”  相似文献   

20.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