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恕田 《社区》2005,(7):37-37
因住房动迁,我临时租了一处住房。租房时,就听人告诉我说,这房子以前的住户在这儿住的时间都没有超过3个月的,原因是与对门的邻居处不好,受不了他的气而搬走的。可我没当回事,心想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不好处不来往就是了。可事实上“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来往并不等于不相处,邻里矛盾会自己找上门来。搬家那天,对门的邻居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在搬家公司的人往楼上搬东西时,干活的人有时要喊话,上下楼走路的动静也很大,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可偏偏这家邻居不理解。不一会儿,这对夫妇来到我家,那位中年男子不顾我正在忙着指挥搬家公司的人放置…  相似文献   

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是没有相对、绝对之分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论断是由列宁首先提出,并为毛泽东所进一步发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是同时绝对或同时相对的,在同等条件下区分为一个相对、一个绝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善与恶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对人性善恶的分析包含着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善和恶是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 ,是矛盾发展借以表现的形式。事物之所以具有能动性 ,能够自我发展 ,就在于它本身包含着矛盾的否定性。黑格尔所说“人本性恶”论的意义在于 :它说出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说出了发展的动力和杠杆 ,说出了不应存在的东西 ,说出了行为责任的根据。抽象地肯定人性善或人性恶 ,都是肤浅的识见。正确理解黑格尔的善恶观 ,才能理解恩格斯在解释黑格尔的思想时所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12,(5):17-17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写诗,正如不是每个人都注定会“仰望星空”一样。但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而言,“绝对理性”之下,骨子里没有一丝半点儿诗性情怀,恐怕迟早会“诸事不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中,“理想主义”是一条明确的标杆。诺奖的理想主义倾向,见诸文学、发明与发现.体现的是对人类矛盾冲突的前瞻与隐忧。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7,(5):30-31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事物,也总会有区别,所以我们在说明事物时,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特征,就是事物之间区别的标志。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外露的,有的是内涵的;有的是现象,有的是本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尽力找到它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深刻地说明它。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深入研究,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特征,认清本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人性浅议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猿相揖别”,人是从动物发展而成的。一当脱离了动物界,这便是人类社会。没有社会便没有人,没有人便没有社会。但从自然属性这一面而言,人仍然是动物的一种。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一概来自自然界,所以人绝对离不开自然界。但是人去获取生活资料都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是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的;由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人的婚姻关系、政治关系等等,所以任何人又绝对离不开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暮暮朝朝又一载,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也各有各的价值观念,这都是不能强求的。在物欲横行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  相似文献   

8.
家有恶邻     
韩旭 《北京纪事》2013,(6):16-19
当楼房可以买卖,成了一种商品。一座座大楼高厦在四合院的凌墟上拔地而起。钢筋水泥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障壁,深挚的情谊被分割,化整为零消失殆尽。老话说的“远亲不如近邻”早已成为传说,如今邻里之间没什么接触,甚至不认识。见了面相互点个头已算不错。就这样友邻们轻轻地走了,  相似文献   

9.
1.藏传佛教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往往却含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缘起自性空”是佛教教义的“心要”,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性空并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假如说有一种法是不待缘而生,那它就是有自性了。缘起自性空在最后的和绝对的意义上说,一切实物都没有实体可言,没有自性可言,所以是空的;而在相对的意义上说,一切事物又都是因为缘起的关系而存在着。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缘起之有和性空之空,二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承认事物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无疑是合理的辩证的。  相似文献   

10.
"无差别境界"即"没有矛盾的境界",作为一个命题,追溯得早一些,我是在一九五七年考查创作过程中提出来的.当时,我论述创作过程应该是由主观到客观的斗争,创作开始之先作者有强烈的主观要求;创作进行之时,主观与客观有尖锐的冲突对抗;创作成功之后,主观应已表现为客观了.主观被表现为客观之时,作品完全出现之时,作者应已斗争胜利,完全由矛盾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绝对自由,到达艺术境界,这就是无差别境界,即没有矛盾或差别消除,矛盾平衡,对抗消亡的境界,从正面说又叫绝对境界.处在这个境界,平常我们所谓的主观与客观,是没有区别的.后来,我又进而论述了生活上亦必有无差别境界.  相似文献   

11.
庄子所谓“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0年代有人用“‘有待’——‘无己’——‘无待’”概括庄子哲学体系时,“待”的含义被理解为事物中互相对待互相依存的矛盾两方面;万物都是有待的,即都有自己的对立面,道是绝对精神,没有对立面,所以道是无待的。这么理解不符合庄子所谓“待”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陈立行 《社区》2013,(7):62-62
日本人很少吵架,并不是因为邻居间没有矛盾,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多么有教养。只是在处理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在共同住宅中是业主委员会,在独户住宅区是自治会。  相似文献   

13.
邢江峰 《社区》2012,(13):49
陕西藏女士来电咨询:2004年,我与前夫毕某结婚,婚后因生活琐事问题,夫妻感情逐渐恶化。因为我们双方结婚时都属于再婚,年龄也都比较大,再婚的目的是为了老来有伴,所以虽说两人之间有各种矛盾,但还是在一起生活了数年。2010年3月,我们之间的矛盾实在无法协调了,就通过当地的法院进行离婚诉讼,法院判决:准予我们离婚,且考虑到由于我身体患有疾病,常年需要吃药治疗,法院同时判决毕某自判决书生效之月起,每月给付我生活帮助费300元,直至双方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教学和科研中,总是把统一和斗争的关系看作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都是绝对的.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建国六十年来,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把统一和斗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概括为相对和绝对、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斗争不是目的,是为统一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问题的争论的症结所在现在对辩证法核心——对立统一规律问题的探讨,已经进入了更深的一层。长期以来,哲学界对于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和同一性是相对的问题,认识都是一致的。时至今日,也没有异议,因此,争论并不在谁是相对谁是绝对的问题上。现在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着在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中,是否包含有相对的成分,在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中,是否包含有绝对的成分。争论的双方,相持不下。  相似文献   

16.
类绝对的东西是人使相对的东西绝对化,这对思维和思想的表达都是不可或缺的。类绝对的东西的主要形式是人为地使相对的东西绝对化,这种相对的东西完全可以用计量的理论来反映。在自然界中,没有计量单位或自身进行计算的系统。它们是人们为了某个目的人为地创造的。这就意味着,赋予相对的客体本身以特殊的意义,这些客体被人为地变成了绝对的东西,即按其职能与绝对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7.
原平市大牛店村的南街,被人们称为“富贵街”。有人作过统计:近30年来,村里七任党支部书记,南街就占了六任,现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仍是南街人;在外工作的南街人,个个都有出息;南街的大老板、小老板,把公司、酒店从大运路沿线一直发展到深圳;南街人盖起还不到30年的住宅,80%都已拆除重建……这里没有经济贫困户,有的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这里没有弄嘴拌舌的,有的是互助友爱的故事;这里没有虐待老人的逆子,有的是催人泪下的敬老典范……  相似文献   

18.
曲奇 《21世纪》2010,(3):23-23
不丹人没有姓,只有名。所以名字的重复率非常高,尤其是Karma和Dorji,满大街都是叫这两个名字的。更令人抓狂的是,他们大部分的名字还男女通用。所以倘若你给不认识的不丹人写邮件,完全不知道该称呼对  相似文献   

19.
“有点”、“有些”、“有的是”这三种结构的功能和所表达的意义有其相同的地方,亦有其不同之处。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1.1“有的是”在句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例如: (1)草坪上站满了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职员,有的是学生,他们都很兴奋地在谈论着什么。 (2)来参加会议的并不都是科学家,有的是、有的不是。 (3)在北京大干部、老革命有的是。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2,(4)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和神离,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一、克服自卑 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从而造成孤独状态。这如同作茧自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