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鑫  冯莉 《江海学刊》2012,(1):228-233
媒介生态学主要研究大众传媒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当前,在电视媒介生态系统中,数字新媒体技术自身的生态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我国电视媒体内部、外部的生态变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电视技术朝向家庭多媒体平台转化;实现电视节目生产专业化频道与大众化频道的错位竞争;在进一步扩展媒介融合中强化品牌传播意识;逐步建立三级电视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公共电视传播机制的现实运作等,是完成当前电视媒体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概念区别于传统媒体,并以全新的技术形态为基础。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互动的传播理念,极大地冲击了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或许它将成为另一次历史机遇,电视媒体要想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传统媒介的自我优势,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中开拓空间,并积极转变自我观念,才能在大众媒介的竞合时代里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Web2.0的大背景,,TV2.0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理念渐行渐近."观众创造内容,观众分享内容,观众与观众互动"是TV2.0的核心理念.以IPTV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无限的选择,而且为他们展现了一个个性化的"电视超市"和"电视社区".他们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而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互联网的"前倾"特性将对传统电视"后仰"的消费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传统电视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新兴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特质,在和互联网的融合中尽快升级换代,实现思想观念、节目内容、广告策略等全方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从1958年到2018年,中国电视走过了60年。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视的媒介演进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也深度参与着社会改造的进程,电视与社会"共同成长"。在唱衰电视声音渐响的当下,中国电视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关涉媒介层面,电视的"老化"本质上源于电视与社会所构筑的传统的社会互动关系失灵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到,如何重构诸种社会力量反身定义自己,构成中国电视重新出发的关键突破口;从"电视机"到"数字媒介"的转型,也是其未来至关重要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5.
电视频道专业化是我国电视界目前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频道专业化的出现有其时代和历史背景,目前在我国“频道专业化”实践中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是造成频道专业化问题的主要根源。专业频道的立体化经营,付费系统决定着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电视媒介教育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工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强调电视媒介教育功能,注重对电视媒介的教育性研究,建立电视媒介教育的完整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使电视媒介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更好地为受众的自主性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服务。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电视媒介教育的现状分析,对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电视媒介教育的作用及发挥电视媒介教育作用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期能够拓展适应新时期发挥电视媒介教育功能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鹏 《兰州学刊》2005,(5):331-331,339
当今世界,电视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电视媒体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完成了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这就决定了电视媒体包装工作必须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换一个角度说,一些电视媒体由于不注重应用美学进行艺术包装,在市场面前丧失了竞争力.提升电视媒体包装的营销力,就愈加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8.
声势浩大的选秀节目一度掀起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选秀节目的成功,源于其平民化娱乐的创新导向契合了当下大众娱乐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然而,选秀节目在经历了人们对它的热捧、追逐到质疑、非议之后,其发展终因主管部门的"规范"走入窘境.选秀节目的成功,称得上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的可贵突破,但是它的滥办乱播,却破坏了媒体谋求节目创新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间的和谐与平衡,扰乱了正常的电视生态格局,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选秀节目由热播到"限办"的命运告诉人们,电视娱乐节目不断追求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不背离媒体社会责任的导向前提下,必须注意寻求节目创新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讲求健康,注重品格.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推动了电视的新媒体化进程,同时,电视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也影响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走向,形成了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以电视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具有打造新型媒体的传统优势,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互构、趋同的发展态势表明,媒体一体化发展需要吸收传统媒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评估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重影响力,进而打造以人的身体为感知中心的新型媒体。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科技的发展将带来传统的媒介格局的变化。并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在此,以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和发展为例展开分析,通过探析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融合的形式,研究媒体融合如何改变电视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如何促进媒介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发展等问题,以证明媒体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电视与印刷对文学名著传播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媒体出现后,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方式。与传统的印刷媒体相比,两者各具特色。电视以其特有的广泛性、通俗性以及综合的技术特色,使单一文字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具有鲜活生命力。但在某些方面,它无法取代印刷媒体对读者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体也进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然而伴随电视媒体发展而来的挑战也日益严峻。中国的电视媒体在经济全球化、网络时代化、传媒产业化和中国加入WTO后电视发展国际化的复杂形势下,它的发展环境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论述了电视广告与电视媒体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明确指出电视广告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无论其传播形式和内涵如何发展变化,依然万变不离它所赖以生存的载体———具有传播功能的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电视用户被大量分流,电视内容的抵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内容与用户之间的连接受阻消解了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连接的实质是电视内容的有效触达,核心是电视内容的精准化传播,这一方面涉及电视用户精准贴签,另一方面涉及电视内容的精准生产与精准分发。电视内容精准化传播在融媒体场域中进行,精准定位、精准制作、精准关联作为核心要件协同互动,遵循着特有的实践逻辑,最终实现电视内容与用户的强连接,提高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来源渠道日益丰富、受众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愿望日益增加的今天,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成了媒体策划的重要依据。电视兼具媒介和视听娱乐的特点,让受众的聚合超越了身份、年龄、知识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带有更强的普遍性,但不同受众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受众从电视媒体不同类型的节目中能够获得各自不同的满足感,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安排设置应该既能全方位覆盖,又具有个性,从而满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并在这种对受众的"满足"中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地方电视媒体而言,本土特色和本土文化是彰显其地域性优势的法宝,电视媒体应以弘扬本土特色与本土文化为己任,以此作为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7.
赵凌萱 《理论界》2006,(5):132-133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各种问题频发的社会转型期,电视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电视新闻作为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效应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保持并增强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这就需要在拓展电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电视媒体也由此进入新闻解读时代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视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化的加速,无线上星、有线入户,报纸、互联网等其他传统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传媒业巨头新闻集团下属的娱乐频道“星空卫视”及“华娱卫视”等境外卫星频道相继在国内落地,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等公司以多种形式登陆我国电视传媒领域,中国电视业的竞争开始走向国际化。面对国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和境外强势媒体的介入,地方电视台应当如何应对?我认为,关键在于及时调整办台思路,以地方化、专业化、异质化的本土策略,构筑地方电视媒体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中最主要的就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在电视媒体中"无人新闻"、"弱势失语"、"庸俗娱乐和低级趣味"现象比比皆是,电视商业化使"人"的缺位成为突出问题.通过"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重建我国电视的人类生存关怀、电视报道的平民化、电视接受的亲和性和电视栏目的个性化,在电视传播中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