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邱守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元杂剧作家有着强烈的贞节意识,他们以贞节为标准,将女性划分为好女人和坏女人,不论她们是良家妇女还是风尘女子,好女人则肯定之、表彰之,坏女人则否定之、批判之,同时对将寡之妇满怀贞节期待,对青年男女的情爱不遗余力地收编,对女性贞节挖空心思地求证.这些贞节意识蕴含在他们编排的杂剧文本之中,随着杂剧的大量演出而广泛传播,从而使元剧作家成为宋元时期社会贞节观念日益严厉过程中一只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3.
4.
元杂剧的编创方式,并非传统上所说的“作家作曲、伶人作白”这种形式,元杂剧编演分工不分明,是因为元杂剧的故事间架、说白以及套曲音乐,有大量的口头程式可在表演中创作,所以不必一一写出.杂剧中曲白相生的故事说唱,最终是由伶人在口头表演中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完整的元杂剧作品是由作家和伶人共同创作完成的,故元杂剧的完成式只存在于伶人的表演之中,每次表演都可谓是一次新的创作,都会有新的变异.因而,现存元杂剧剧本没有一部为作家的原作. 相似文献
5.
从身分到契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长河中,有一些堪称“一言而为天下法”的不朽名言,它们宛如这条长河中的璀灿明珠,长久地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它们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跨世纪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思想的精华,认识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说是认识了整个人类思想。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论述过,后来英国著名法学家亨利·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所明确提出的“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分到契约’的运动。”就是其一。 一、“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 梅因所指出的“从身分到契约”,准确地抓住了最能概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根本特征的两个东西——“身分”与“契约”,并把它们作为区别不同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准,即据此把社会区分为“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于此我们可以洞悉“身分社会”与“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 第一,在“身分社会”,身分(出身)是人们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人的肉体能使人成为某种特定社会职能的承担者。他的肉体成了他的社会权利。”在“身分社会”,身分成为确 相似文献
6.
方言俗语成为元杂剧 戏剧语言之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里程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华,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短短百十年间,知名的作家就有二百多人,更有那么多不知名的作家;已知的剧本有六百多种,不知名而散佚的不知凡几。剧本广泛流传,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争相演出,倾城空巷,吸引了广大观众。杂剧已成为元代独步文坛的一种文艺新形式。我们认为,这种空前盛况的出现,除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杂剧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群众愿望,杂剧形式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杂剧中的语言运用,也即王国维先生所说“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这种“新言语”就是与“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的传统正宗文学大相径庭的方言俗语。 相似文献
7.
8.
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在桂林初探蔡定国飘扬的旗鲜红地写着人民的自由为着保卫和平而战①─—鹿地亘—鹿地亘翻开广西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当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火笼罩在桂林上空的那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们可以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个日本反战作家的名字─—鹿地亘;人们可以在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化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学理层面的问题,它与言说者的文化身分密切相关。在文化研究的译介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中建立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文化身分”;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历史主义立场初步建构了其“混合文化身分”;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回潮形成了“重构文化身分”。文化研究及其言说者的身分嬗变还远远没有结束,文化研究的文化身分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今天的文化研究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分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化研究及其文化身分有清醒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11.
<正> 一从建国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的17年中,元杂剧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稳步发展、巩固提高的过程。建国之初,元杂剧研究领域曾有过一个短时期的沉寂,几年的时间里报刊上几乎看不到这方面的文章,直到1954年情况才得到改变。《剧本》月刊1954年第4至第10期连载了阿英的《元人杂剧史》,这是建国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元杂剧的研究专著。从全篇看,作者将元杂剧成长的原因放到金元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加以考察,并把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联系起来,同时也没有忽略戏曲本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比较全面地肯定了元杂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确表现出不少新的特色。严敦易的《论元杂剧》(《光明日报》1955年11月6日)一文,阐述了元杂剧产生的一些历史条件及其所反映的元代政治经济情况,从较大的角度对元杂剧加以把握,其用意也是积极的。这些研究著作,在当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它们的论述中,却又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作者虽然主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中因剧情之需要较充分地展现了元人的酒文化习俗,诸如提到瓮头清、羊羔酒、泥头酒、梨花酿、鹅黄酒等名贵的酒,也述及素酒、浑酒、茅紫酒等普通之酒,更具民族特色的是马奶酒和葡萄酒了,这体现了蒙汉结合、中外交融的饮食特征。元剧中还表现了酒文化的诸多功能:结婚团圆喜庆筵宴、或借酒销愁,亦不乏酒鬼酗酒误事而推动戏剧冲突的升华等。还可观照到元人酒肆的分布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中国农村“职业—身分”声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分布在东中西部1O个县(市)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村居民为对象,首次在中国农村对职业声望进行了社会学测定,并以此为对照,对中国城市职业声望和国际职业声望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进行了讨论、验证,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文章在考察传统意义的职业声望时,加入了带有杜会分化特征的身分要素,证明就业身分对声望体系表现出很强的再分化能力,指出职业和就业身分共同构成我国现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位置,声望评价只有与二者相结合,才能对社会结构现实的分化过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声望体系与社会分化的客观机制之间的认同关系,认为声望体系虽然与社会分化其他层面的特征不可混为一谈,但作为主观评价的结果,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地位的主要差异,从操作的意义上来说,它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对社会分化的秩序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8.
19.
黄一璜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以往人们在讨论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时,尽管意见纷呈,难有定论,但立足点不外乎有二:一是体会经济的影响,二是文人地位的促成。仔细审视元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我们不难难在看到上述两点立论中包涵合理因素的同时,也能瞥见长期以来国内文学领域一直未能摆脱的机械套用社会革命学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阶级论”的人文科学研究模式,纵然在研究的某一层面上能有一定收获,却因自我眼光的限制,有碍我们向更深广的领域及其文学艺术现象发生发展的本质因素进行全面而完整的探讨。我们知道,每个民族与文化都有良己独特的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