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嗣成《录鬼簿》对戏曲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时十余年始定稿的《录鬼簿》,对我国古代戏曲出现以来封建社会长期轻视戏曲作家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在这部不过万字左右的著作里,他不仅把朗曲家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当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名目,恰当地给予品评;而且还勾勒了一条当代杂剧的史的线索。就这些意义上说,他的《录鬼簿》既是元代戏曲家写的当代杂剧史,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认识钟氏的功绩,本文拟从《录鬼簿》以前戏曲家的地位、《录鬼簿》中戏曲家的地位和《录鬼簿》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录鬼簿》:中国第一部戏曲解题目录杜海军说起戏曲目录,人们总是要提到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它“开我国通俗文学戏曲专题目录的先河,保存了元人见到的元代公演剧目。”①钟嗣成,是一位戏曲家,著有杂剧7种。他的《录鬼簿》是我国戏曲目录史上第一部解题式目录。...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文献中《点鬼簿》屡被提及 ,但今人并没有见到这本书 ,或曰《点鬼簿》即《录鬼簿》 ,或曰《点鬼簿》是《录鬼簿》外的一部书。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可知 ,《点鬼簿》是一部实际存在过的书 ;它应该是钟嗣成《录鬼簿》流传中的一个版本 ,《录鬼簿》又名《点鬼簿》是在历代辗转传抄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杂剧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分野约略以1330年为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根据钟嗣成《录鬼簿》,大致上依时代先后,将元杂剧的创作分为三期,即 鼎盛时期、衰微时期和尾声时期。归纳起来,这实际上还是前后两个时期。元杂剧创作的前期,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都属于前期作家。元代中期以后,政治和经济中心南移,杂剧也随之在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发展了。自此直至元末,当属于元杂剧创作的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5.
《录鬼簿》中的燕赵杂剧作家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人钟嗣成写的《录鬼簿》和元末明初入贾仲名的增补本,其所记燕赵杂剧作家,如果从地域上说,他们是元代有名字可考、有剧目可证、人数最多的,对元杂剧繁荣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作家群.虽然,由于钟、贾二人对这一作家群多是或全是间接了解,其记述与评论不能说不受到一些局限;但是,又由于钟氏和贾氏不仅是元人或元末明初人,而且他们同时又都是关心剧坛、自己又编写剧本的杂剧作家,因此,他们的记述与评论,对我们研究元人杂剧就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裴度还带》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争论。查诸本《录鬼簿》和明清人的记载,均著录关汉卿有《裴度还带》一剧。有人认为现存明抄本《裴度还带》不是关作而是贾仲明作的主要根据,是在曹本、天一阁本《录鬼簿》一句“题目正名”的异同上。现在明抄本《裴度还带》的正名是“山神庙裴度还带”,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裴度还带》下正名“香山扇(寺)裴度还带”,曹本《录鬼簿》剧名作《晋国公裴度还带》,三者不尽吻合;而《录鬼簿续编》于贾仲明的剧目《裴度还带》下注有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与现存抄本《裴度还带》的剧尾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恰好一致。因此,仅仅根据这点,将明万历年间赵琦美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抄录,再校以内府本后,标明是关汉卿著的《裴度还带》,改定为贾仲明作。近人主此说者有严敦易、邵曾祺、  相似文献   

7.
《青楼集》是一本正文只有六七千字、文字极其简练的记录元代艺人的戏曲著作。由于其产生于元代,并记录了大量非常罕见的元代演剧史料,《青楼集》一直为后世戏曲理论研究者所关注,成为和《录鬼簿》并驾齐驱的元代戏曲研究著作的"双璧"。也正因为此,学者们大多沉浸在对《青楼集》记录的元代演剧史料的爬梳中,很少将其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量。本文试图挖掘《青楼集》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青楼集》的创作心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青楼集》序、志的分析,《青楼集》文本的阐释和《青楼集》与《录鬼簿》创作心态的比较,努力接近《青楼集》作者夏庭芝的创作动机和《青楼集》的客观呈现,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青楼艺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 元代曲家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约生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卒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或略后,因撰有《录鬼簿》而对我国戏曲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据《录鬼簿续编》载,除《录鬼簿}外,他创作过七本杂剧,所编小令、套曲极多。可惜杂剧均已不存,现传世的仅有小令五十九首和套数一套。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吊宫大用》等十九首(凌波仙)曲因原附在《录鬼簿》各曲家小传之后,很少被单独论及。其实,它们独树一帜,在以曲写史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元人散曲中一束别具风姿的奇葩,值得我们细加品味。  相似文献   

9.
一、元代蒙古族的杂剧作家元代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杂剧作家和剧本,钟嗣成《录鬼薄》著录元杂剧四百五十八种,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五百三十五种,《元史类编》云当时文人才士辈所撰杂剧,计五百四十九种,皆“精审于字之阴阳,(音员)之平仄,可以被管弦,协律吕”.这其中既有汉族作家、也有色目作家,同时有蒙古族作家,《录鬼簿续编》所记之杨景贤,即蒙古人.该书《杨景贤传》云:“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故元蒙古氏.因从姐夫杨镇抚,人以杨姓称之.善琶琵,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锦阵花营,悠悠乐志,与余交五十年.永乐初,与舜民一般遇宠,后卒于金陵.”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书会,在元代社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书<录鬼薄>后》说:《录鬼薄》作者钟嗣成“载前辈玉京书会、燕赵才人……自全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关汉卿已斋叟以下,前后凡百五十一人。”元代确实有很多“书会”,例如: 玉京书会。玉京即大都(今北京)。估计关汉卿、白朴、孟汉卿、岳伯川、赵子祥、赵公铺等人都属玉京书会。根据是《录鬼薄》及贾仲明的吊词:  相似文献   

11.
孙楷第据《录鬼簿》和元张翥《蜕庵诗集》考知元代戏曲家"陈以仁,字仁甫,号复斋,以福州人寓杭州,晚居婺州为道士"(见《元曲家考略》);但家世不详.陈以仁是已知的元代福建唯一的戏曲家,写有杂剧二种:《十八骑误入长安》,今存;《锦堂风月》,佚.  相似文献   

12.
宫天挺是元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杂剧作家.关于宫天挺的生平,目前流传下来的只有钟嗣成<录鬼簿>里的一段小传.本文对其生平(主要是其生卒年)进行了一些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一) 元代戏剧美学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它脱离了先秦以来戏剧美学的稚嫩粗糙状态而跃上了新的台阶,开始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标志着元代戏剧美学的自觉性的有这样几方面:首先,涌现了一批从事专门的戏剧批评和戏剧研究的戏剧美学家;其次,形成了一批较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如燕南芝庵的《唱论》专门研究演唱技巧,锺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大量剧作家、演  相似文献   

14.
明永乐年间,贾仲明为《录鬼簿》一书中的关汉卿等82位作家增补了78首《凌波仙》挽词。这些挽词内涵丰富,其中探讨了元杂剧繁荣的原因,表达了对杂剧艺术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评论了作家作品的特点及地位,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有元一代是中国戏剧姹紫嫣红、婀娜多姿的鼎盛时期,这是文学界公认的事实.但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并不全面,仍有商兑之必要.一、生活安定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元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方今才人”三类,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算作前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方今才人”算作后期,而元杂剧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汉卿戏剧创作最活跃的时期是在入元以后,他至少写了六十多个剧本。其中被钟嗣成的《录鬼簿》著录了五十种,被近人王国维《曲录》著录了六十三种,现存十八种。《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尤其是剧中“法场”一折,具有非常强烈的悲壮气氛,成为元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合的范例。因此,它能在戏曲舞台上长期演出不衰,拥有历代观众。  相似文献   

17.
杨镰 《殷都学刊》2002,(3):56-58
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元代文学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元曲是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元曲文献陆续复现于世 ,又是学科人才辈出、成果卓著的推动因素。《孤本元明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录鬼簿》(天一阁蓝格抄本 )、《笔花集》、《小山乐府》……这一系列珍本秘籍的发现 ,以及大型文献集成《古本戏曲丛刊》等的影印出版 ,是《宋元戏曲考》、《元曲家考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史》等著作的催生剂。隋树林《全元散曲》是第一部元人作品的全集 ,而《元曲选外编》则接续了明人臧懋循的工…  相似文献   

18.
孔繁信 《东岳论丛》2001,22(1):133-134
贾仲明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 ,曾创作杂剧 18种 ,现存世 6种 ;他又是一位戏曲史家 ,所编《录鬼簿续编》存世 ,搜有元末明初杂剧家和散曲家 70余人 ,著录剧作 80余种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杂剧评论家 ,曾为锺嗣成《录鬼簿》的 82位未写“挽词”的戏曲家补写了挽词 ,评论了每位曲家的艺术成就 ,成为后人研究元曲的参考要籍 ,在我国戏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元佚杂剧《杜秋娘月夜紫鸾箫》本事考———元佚杂剧本事考之一●胡颖就元杂剧作品而言,《录鬼簿》著录作家凡152人。其间“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所作348本,“方今已亡名公,才人”所作67本,“方今才人相知者”所作37本,共452本。元末明初,贾仲明《续录...  相似文献   

20.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