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以《觉沃介氏世系史》等相关藏文文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对夏鲁寺的创建与早期经营、元代介氏与萨迦昆氏家族联姻、元朝中央与萨迦地方政权对夏鲁寺的赏赐与格外礼遇、夏鲁万户对夏鲁寺的四次维修扩建、夏鲁寺学修及其教法传承等问题加以阐述;文章认为,通过夏鲁万户长扎巴坚赞父子对夏鲁寺进行大规模扩建修缮,夏鲁寺元代汉藏合璧建筑与多元风格壁画的修造与绘制,佛学大师布顿·仁钦珠建立讲经院、创立教派、设计壁画内容等一系列举措,为夏鲁寺宗教、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基础。同时,夏鲁寺寺院建筑风格的形成、佛教文化弘传的特点、寺院管理机制的成型,也反映出西藏地方与包括祖国内地在内各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杨鸿蛟 《中国藏学》2012,(2):188-195
文章以元代夏鲁寺壁画中地位较为独特的般若佛母殿《文殊根本续》壁画为例,通过图像辨识与文本比对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转轮王观念与元朝皇室因素,并对这一举动背后的政治动因进行阐释和挖掘,同时亦从该壁画仪轨文献中找出与元代八思巴转轮王观念有关的仪仗和仪式部分,试图对其文本根据与思想来源作一推测。希冀本文对于研究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治关系以及夏鲁寺壁画图像学的学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卫藏名刹——夏鲁寺保存有后弘期初期以来的美术遗存,其美术风格的多元性堪称西藏中部乃至整个西藏古代美术中的典型.夏鲁寺美术多元性形成的背后折射出西藏本地文化与印度、尼泊尔、敦煌、于阗和中原等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石硕 《中国藏学》2011,(3):148-153
过去学者多认为藏地山崖式建筑主要是出于防御需要,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建筑主要同世俗权力相关,它的起源与苯教观念有密切联系。由于藏地最初之王及吐蕃王系均被称作自天上降临人间的"天神之子",这意味着西藏世俗权力最初是借助苯教信仰中的"天神"来获得的。因"天神"居住在天上,作为"天神之子"的藏王的宫殿自然要建在离天最近的山冈上,此传统为后世所延续并逐渐形成固定模式。山崖式建筑所体现的"王权天授"之内涵,正是其与世俗权力相关的原因。此外,苯教"以上方作供祀天神"所派生的以"高"为神圣的观念,也是山崖式建筑的重要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灰空间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空间中,传统的处理手法很难从心理上驱使建筑中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自然交融。从空间视觉、知觉的属性上感知建筑灰空间,并应用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对建筑灰空间中进行分析理解,以达到从视知觉上抹去建筑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建筑室内外空间自然交融,更好地适用于建筑设计,营造出自然整体的生存环境。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图与底的关系,光线与阴影,凹凸关系对建筑灰空间的营造有着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首子信仰与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首子信仰是建立在远古壮族家庭社会文化建构之上的一个重要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属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范畴 ,是远古人类把食与生命、食与生殖联系起来后 ,在食与生殖链条上产生的对首生子的神秘和崇拜。认为首生子具有超凡的生殖神力 ,食之可带来生殖的繁盛和生活的兴旺发达 ,并以此为开端产生一系列的习俗观念和意识。这一习俗观念和意识经过多次的历史变革和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但其核心内容却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沉淀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结构之中 ,成为壮族伏依兄妹神话、《唱罕王》、《莫一大王》史诗、刘三姐传说中的首子悲剧命运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7.
夏鲁寺是西藏佛教后宏期修建的后藏著名的古老寺院,位于日喀则县东南约三十公里的甲措区。在古代,当日喀则(桑珠孜)这个后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尚未形成之前,夏鲁地方乃是年楚河下游河谷地带的商业要冲,因而亦名“丛堆”,也译为“春堆”,是藏语商市的意思。相传是吐蕃十大商市之一。夏鲁寺创建于公元11世纪。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乌东赞实行灭佛政策,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以后,停止了公开活动,标志着西藏佛教前宏期的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佛法的彻  相似文献   

8.
<正>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有一座寺庙具有浓郁的中原风格,尤其是其精美的早期壁画遗存吸引了无数学者和游人驻足。它就是夏鲁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1世纪初,吐蕃贵族后裔介尊·喜饶迥乃创建了夏鲁寺。当时,他为了学习佛法,便拜求法回来的洛顿·多吉旺秋为师,并帮其修建了西藏佛教后弘期日喀则地区第一座寺院坚贡寺。寺院落成后,介尊还想拥有一座被称作是“我自己修建”的寺院,于是呈给老师洛顿一支填满黄金的箭,希望在老师一箭射程处修建一座自己的寺院。洛顿允诺,箭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灰空间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空间中,传统的处理手法很难从心理上驱使建筑中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自然交融。从空间视觉、知觉的属性上感知建筑灰空间,并应用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对建筑灰空间中进行分析理解,以达到从视知觉上抹去建筑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建筑室内外空间自然交融,更好地适用于建筑设计,营造出自然整体的生存环境。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图与底的关系,光线与阴影,凹凸关系对建筑灰空间的营造有着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淮南子》两则天地形成神话的某些词句作了考释,以便更确切地理解两则神话。  相似文献   

11.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民族研究》2006,(2):87-96
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相似文献   

12.
陈勇 《民族研究》2007,(2):71-79
东汉中平五年单于羌渠被杀,导致南匈奴内部严重分裂.羌渠子於扶罗部、国人杀其父者与并州屠各,是汉末魏晋时参与南匈奴故地政治角逐的三种势力.建安初呼厨泉凭借袁绍的支持,返回南匈奴故地并重新掌权.平阳战后呼厨泉转投曹操,得以维持其南匈奴共主的地位.并州刺史梁习在任数年,大大削弱了南匈奴的实力.曹操划定五部,南匈奴诸部被进一步分割.去卑监国,则以南匈奴的衰落而告终.嘉平年间刘豹兼并五部,标志并州屠各的崛起.司马氏增置三率、四率,意在利用南匈奴势力瓦解并州屠各的一统之局.去卑子刘猛泰始中出任中部帅,就是出于这一计划.刘豹系并州屠各的首领,与於扶罗子、左贤王某并非一人.并州屠各与南匈奴宗族部落的混编,成为双方政治合作的重要前提.刘豹顶替於扶罗子、左贤王某,进入南单于的继承序列.汉赵史家则在此基础上,伪造了刘豹、刘渊父子的世系.并州屠各与南匈奴之间存在隔阂,刘猛起兵反晋,未能获得其余各部的响应,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离  陆庆夫 《民族研究》2006,7(3):94-102
本文运用敦煌汉、藏文文书和传世史籍对吐蕃告身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吐蕃告身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其自身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对唐朝官员的服饰制度和告身制度进行借鉴模仿而成。吐蕃给平民百姓授予木质写有文字的告身khram,用以辨别身份、区分贵贱。在敦煌汉文文书中,khram被称为牌子。另外,吐蕃王朝还授予中下级官员大藏(gtsangchen)、果藏(sgogtsang)之位,这两种职位也是告身,它们与藏族传世史籍记载吐蕃授予作战勇士的铁文字告身相类似,有可能就是铁文字(lcagsyig)告身。  相似文献   

14.
王颋 《民族研究》2007,(2):90-96
有元伯牙吾氏人泰不华,缘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涉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由于记载的零星和问题的复杂,不少答案仍然不甚清晰.本文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泰不华的民族,系徙居台州路的"蒙古伯牙吾"人;所以,不能入列"华化"的"西域人".二、泰不华的仕履,先后任集贤修撰、台州路达鲁花赤等,并曾主持祭祀山川的典礼,参预黄河治理的讨论.三、泰不华同时在"文学"、"书法"上卓有成就,而其篆书,得与赵孟頫、周伯琦并列.四、泰不华的交游,十分广泛,分别有官员、"布衣"、"幕僚",部分与其有书信往来.至于泰不华的性格,当以乐于"荐贤"以及平常时所表现的"介"、"直"和临危时所表现的"忠"、"贞"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系统调查三川土族纳顿的基础上,认为纳顿出现在土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以后,是一种祈求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信仰体系、农事色彩、组织体系、军事生活的影响、宗族意识、供品、舞蹈、法拉与法师等方面对纳顿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In the midst of an age of terror and counter-terror, this article seek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moment of terror b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moments and epochs of terror throughout history. The paper asks: What do we mean by terror? How is it described, measured and experienced? Is the post-September 11 phenomenon something altogether new? Is the current terrorist threat unprecedent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which makes terrorism and terrorists possible: the very idea of terror itself. The paper identifies and joins some of the dots between terrors past and terrors present, from the terror of tyranny and totalitarianism to the terror of contemporary fundamentalist terrorism. In doing so it sheds light on how terror is conceived both as a tool and as something that is experienced. The paper raises questions of how or if the experience of terror has shifted across time and space. Ultimately, the paper seek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moment of terror and a better idea of what the future holds in store through a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eriences of terror(s) throughout the ages.  相似文献   

17.
一篇首语 在进入对《突厥语大辞典》(Diwanu Lughat at-Iurki,以下缩略为DLT)中的Timak与Bista二词的讨论前,在此有必要约略概述一下DLT之作者玛赫穆德·喀什噶里(MahmudKashghari)编纂此巨著的主体理念或思想和世界观,缘出的社会的、族体的与意识形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民族研究》2006,1(5):85-93
本文认为,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诏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他们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及其支系聚居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西夏家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西夏立国后的主要家庭形态和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出西夏政府在法律上保证直系血亲同居共财的结论。并且通过与唐宋社会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西夏家庭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买卖契约中,有一个词出现过六次,它的转写字有三种:"y(a)g(a)n"、"yg(a)n"、"yig(a)n",均译作"甥".他还把y(a)g(a)n taγay释为"甥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解释.但是,笔者认为y(a)g(a)n的汉译应该是"嫂子"或"婶子",y(a)g(a)n-im taγayam的汉译应该是"我嫂(婶)子、我叔(舅)".这个词组多出现在违约赔偿的句子里,即发生了违约现象,当事人的兄弟、子女、嫂(婶)子、叔(舅)都要承当后果.这个现象反映出在古代吐鲁番的普通家庭里,作为妇女的嫂子或婶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