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
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明确地提出了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的方针。我们深刻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集中主要注意力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雍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曾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形势和主要特点作过科学的论断,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这个论断是很全面的,但当时的着重点是要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然而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 相似文献
3.
石永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3)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划清“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界限,必须澄清以下问题,第一,不能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教育和措施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加以否定;第二,不能把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三,不能把警惕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出。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四,不能把教育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被改变颜色的危险的论断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否定;第五,不能把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都看成“以阶级斗争为纲”来全盘否定;第六,不能把正确开展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当作“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4.
刘富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我们党关于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方针,其内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的阶级斗争,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专政的一个关键。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5.
李儒忠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一、一个新概念党的三中全会在确定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同时,曾指出:“我们国内现在还存在着极少数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我们决不能放松同他们的阶级斗争,决不能削弱无产阶级专政。”这里明确肯定了我国现在还存在阶级斗争。三中全会以后,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在北京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谈到阶级斗争问题的时候指出:“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承认党内有一个资产阶 相似文献
6.
毛敏修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在我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后,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的完成,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赎买”,对农业、手工业实行了改造,确立了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剥夺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废除了,以后又进行了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地主无地、资本家无资本,他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从事劳动,接受改造。无产阶级变成了拥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农民变成了集体化的公社社员,知识分子也变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人民内部有没有阶级斗争,目前在理论界认识并不一致,有各种不同意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利于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意见,和同志们商榷。为了弄清人民内部有没有阶级斗争,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阶级斗争。关于这个问题,列宁早有过精辟的论断:“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 相似文献
8.
张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
怎样认识我国当前的阶级斗争的问题?有人认为,既然作为剥削阶级的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好理解;也有人认为,既然承认有阶级斗争的存在,就不能说阶级已经消灭。这些模糊认识,一是对我国当前阶级和阶级斗争变化的情况缺乏具体的分析,二是把阶级的消灭和阶级斗争的消失,混为一谈。本文试对我国当前阶级斗争特点作一粗浅的论述。当前我国的阶级关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级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补会的主要矛盾。在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和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十分谨慎地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是,阶级斗争还将要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问题所作的科学论断。本文仅就现阶段我同的阶级斗争可能激化的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吴元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4)
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生命力既在于它的科学性,又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它能够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对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阶级斗争的一系列新论断、新结论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类矛盾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柯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党中央,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马列主义的分析,作出了合符实际情况的正确结论。但是,如何理解这个结论,在一些问题上目前还有不同看法,有必要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冉宗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在我国现阶段,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了,人民内部是否还有阶级斗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是肯定的。但是,高光,李振霞二同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不存在阶级斗争》一文(《辽大学报》1979年第6期)中,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并认为,在人民内部由于受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矛盾和斗争,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不能把它直接归结为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我认为这种意见是需要商榷的。关于什么是阶级斗争的问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一般来说,是指处于相互对 相似文献
13.
何雪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14-18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不仅事关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切身利益,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政治参与意识的双重性,政治参与水平的差异性,政治参与的功利性与公益性并存、个体性与组织性并存、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并存等。鉴于这些特点,对新社会阶层进行有效引导使社会新阶层的政治参与成为一个具体的、有序的行动过程,从而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苏鹤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
华国锋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状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这是根据建国三十年来的革命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结论,是我党决定新时期的总任务,以及制定保证完成总任务的各项方针、政策、策略的客观依据。但是,由于林彪“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待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们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也必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也必须进一步强化。因此,着重研究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论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正利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2(1):13-16
文章就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呈现的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的主要特点作了具体地、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曹俊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12-16
加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把握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特点,有利于增强结构调整工作的预见性和目的性。我国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与前几次相比存在的不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调整所处的国内经济形势不同;第二,调整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同;第三,调整的目标和内容不同;第四,调整的力度不同;第五,调整的推动力不同;第六,调整的实施主体和手段不同;第七,调整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同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舆论的基本结构,从网络舆论本体、网络舆论客体、网络舆论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本体能够主张、维护公共利益,但网络是有缺陷的公共领域,所以网络舆论本体还是带有某些偏向的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客体往往兼具聚光灯效应和舞台聚光灯效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过程,带有突出的非理性,但理性是其总体趋向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
郭元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源于马克思生前所设想的那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所以,二者确实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不仅在其历史的前提条件上,而且在其实现的过程中,都与马克思生前所设想的那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个人消费品分配不同,所以,它必然具有一系列与马克思生前的设想所不同的特点.过去,人们往往看到那些共同的东西较多,甚至有的把它们当成了一回事,而对不同的方面认识较少,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认识,这就不能不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为此,弄清按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