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东话的人称代词“一各”的“各”本字为“个”。“一个”有数量短语、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三种用法。人称代词“一个”表示每量义,是由数量短语固化(hard-wird)而来。复数标记“一个”是每量人称代词语法化的结果。祁东话复数标记的语义来源于人称代词每量义。  相似文献   

2.
试谈“自己”跟“我”的区别杨咏梅“自己”与“我”都是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但两者在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我”这个人称代词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对象,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可以称“我”,因此“我”是第一人称的单数形式,指代每一个说话的人。“我”这个人称代词能单独充当...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人称代词虽历经变化,却很少有人称代词既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作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本文就古汉语中“伊”字做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指出“伊”有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及“伊”字作人称代词时的移情功能。  相似文献   

4.
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类别的人称指示语在汉语中的基本用法、活用、以及人称间的转换进行考察。基本用法包括:1、都可通过添加后缀“们”表示复数。2、都没有主格和宾格的区分。3、一般都可在人称代词后加“的”表领属关系。4、一般都可与表示所指称对象的名词连用。人称活用包括:1、变数用法。2、变称用法。3、泛指和虚指用法、人称转换包括:1、人称转换的理据。2、对话过程的人称转换。3、陈述过程的人称转换。  相似文献   

5.
藏汉语代词用法比较马如珍现代汉语里有一套比较简明的代词来表示指称,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司。藏语的代词就其语法功能与汉语代词大致相同,现比较分析如下:人称代词在藏、汉语里都有单数和复数。复数要在单数代词之后加复指成份。在藏语里加“8”或,在...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殷墟中不用“其”作人称代词,可见它不是和“余”“汝”等人称代词同时产生的。“其”可能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这种用作人称代词的“其”字,大都表示领属关系,作宾语。下面拟讨论人称代词“其”的发展与用法。  相似文献   

7.
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主要从语言事实出发,对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作一概要说明,并对其中涉及的某些现象、用法作一初步分析、探讨。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同山西其他方言代词相比,更具特色并呈多样化形式,尤其是第一人称更是复杂多样,很值得探讨。本文包括四个部分: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主要列举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各种形式;二、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介绍代县方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意义用法,通过与普通话相应人称代词作比,力求基本绘出代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全貌;三、人称代词的特殊语用现象,对代县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包括虚指、转指、名指用法,人称代词“人家”的多指化,作了初步的归纳、概括和分析;四、代县人称代词的历时探讨,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历史,收集近代汉语文献资料,试图理出代县方言某些人称代词的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却不经常使用。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少,却频繁使用。中日人称代词用法迥异,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往往会把汉语与日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称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由于汉日人称代词的用法差异很大,因此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出现困难。为了正确地理解、使用人称代词,本文拟就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潜在形式及少用人称代词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称代词的活用用法作以简要的总括概述。通过对三身代词的活用用法、非三身代词的活用用法,以及对人称代词活用的比较研究,对前人的研究和著作基本有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以前人的总结来强化今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并为其指明方向,是本文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说“大家”     
作为一个人称代词 ,“大家”在人称指示的价值场中存在 ,它统括“我、你、他” ,混同了对话参与者和言谈对象的角色分别 ,表示亲近和团体归属 ,并从指示用法引申为非指示用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贵州话中普遍存在的复数后缀“些”和贵定地区人称代词“我、你”的屈折变化,冀为汉语形态问题研究提供两个比较典型的例证。一。复数后缀“些”贵州话中普遍存在着两个“些”,都读[Gie~1](黔西北等地读[i~1],但一个是量词,用同普通话,如“这些、那些、一些”等,另一个则是后缀,用在名词、代词等词语后表示复数,如“娃儿些、草草些、想法些、你些”等等。本文讨论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12.
代词“彼”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人称代词非常繁复,尤其第三人称。文章就先秦时期比较典型的代词“彼”作了调查,力求从中发现“彼”字的用法,确定“彼”字的语法地位,以期对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先秦代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刁晏斌对“定语+人称代词”的看法有一个深化过程,他后来支持汉语固有说,而魏志成是持“日化”说,汪化云、张凤琴、冯鸣持“综合说”.有些“定语+人称代词”的“定语”非单一的“体词性”或“谓词性”,而是综合性的.持“综合说”的学者有一共同处,即承认汉语有“定语+人称代词”现象,但数量很少,这不符合汉语事实,“五四”前的汉语中有大量的“定语+人称代词”现象,因此,“定语+人称代词”是汉语固有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It的用法种种蒋奕峰It是现代英语最基本的常用词之一,它用途繁多、使用率高。学会正确使用It的各种用法是学习标准英语的基础。本文拟就It的几种不同用法作些简要小结。一、用作人称代词用作人称代词.It可以用来代替一名词、一短语或者一个句子,避免重...  相似文献   

15.
“自己”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未搜录,只作为“自”的注释出现。现代汉语的语法著作都把它归属于代词。对“自己”这个词,中学生往往简单地理解为“我”,或理解为人称代词,理解为“我”是不全面的,理解为人称代词,似乎不够具体。要让中学生全面地、具体地理解“自己”的用法,就必须从课本中的实例出发,加以归纳说明。五年制中学初中课本(试用本)一至五册,用到“自己”的地方就有一百八十六处(文言文,专题没有统计在内),其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左传》的人称代词既丰富又复杂,还存在一些相当于这些人称代词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在行文中长期稳固地替代这些人称代词,成为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用法的一个特点。这种使用特点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语言特点,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谦恭礼让、自卑而尊人的贵族文化风范以及尊卑等级差异显著的贵族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诗歌中人称代词的可译性是可译性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译论者认为汉诗英译时增补人称代词会导致人称判断问题 ,从而破坏源语诗歌“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 ,从人称代词所指、作者意图、含义判断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 ,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隐藏并不构成翻译上的“人称判断”难题 ,也不一定是“天人合一”体现。汉诗英译过程中人称代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日语代词分类详尽、用法复杂。其人称代词使用率偏低,表达形式多样,与汉语、英语中的代词用法有较大差异。人称代词的特点及指示代词的多元性恰恰成了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掌握日语代词的难点。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受到了英语、汉语代词用法对其的迁移影响。基于这种现状,对日语、英语、汉语三语代词的分类及功能作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学习者易受迁移影响的地方,目的是使学习者能有效利用正迁移,警觉负迁移影响,从而获得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捷径。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差异很大,不但词汇变动大,而且在用法上比起现代汉语来要复杂得多.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种种等级制度,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君臣、尊卑、长幼、男女、上下之间的相互交往,要按一定的礼仪办事.反映在语言上,人称代词也就有了所谓“尊称”和“谦称”等特殊用语.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透过作品中人物不同称呼的窗口,就可以窥视到当时  相似文献   

20.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是直接在人称代词单数后面加“们”即可,但现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却纷繁复杂。人称代词表达复数的方式大致归纳为四种:变音式、附加式、合音式、混合式。某些方言点的复数形式还存在叠床架屋、不对称、不配套的现象,同一方言点甚至有多套复数形式兼用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