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建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98-99
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思想像禅宗这样深入中国士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禅宗与中国绘画发生关系的更重要方面,是禅宗对文人人生观的广泛渗透和影响,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内容、风格、流派的形成以及绘画艺术的批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不将禅宗对山水画的影响考虑进去,就无法勾画出唐宋以后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朱月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7-39
中国山水画创作至宋代趋于成熟并达到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山水景象,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来描绘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理想。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包括人与山水两大因素,这两者在山水画中体现出作者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本文拟从宋代著名画家存世画作中,分析宋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墨画的虚实留白在黑白书刊版式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荷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105-107
当今的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把虚实与留白运用于书刊设计中,产生了含蓄而整体的效果,让读者阅之如临清泉,如沐春风.通过对水墨画讲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在黑白书刊版式设计中运用的研究,阐明虚实与留白在版面中的作用和处理方法,旨在处理好版式设计中虚实与留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4-106
宋代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其同时期的文化思想不无关系。中国画历来讲究理性与非理性的合一,宋代画家在认知态度上以理性思维方式为主,但同时也在求变化、求发展,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在整个山水画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钟巧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1):72-76
尚意的美学思潮,遍及于宋代诗歌与绘画领域,是宋代诗学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及其题诗由唐代尚"真"到宋代尚"意"观念的演变,自中唐开始,而在晚唐五代趋于完成,至宋代,"意"被文人奉为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6.
徐习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中国传统的易象思维是山水诗与山水画相通的根源,山水画作为诗歌创作的媒介,以及诗人以山水画家的身份体验和知识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成为宋代山水画影响"苏门"文人诗歌创作的主要途径。山水画的"立象尽意"、"重画尽情"的思维方式和"苏门"文人以画家的身份创作诗歌,对其诗歌的取材方式、构思方法、审美风格等产生影响,从而"苏门"文人诗歌呈现出画趣、奇趣、理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春艳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11)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刘春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宋代山水是我国山水画法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里程碑,宋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把形和神作为评判画面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都可以被称为神品。这些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构图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传神。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镇提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形和神是辩证关系,形是神的器具,是手段,而传神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之所以不满足其形似而强调于神似,主要是因为神似的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9.
巫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是以《易经》中阴阳的辩证思想作为基础,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的虚实观念也是基于此而衍生发展。有恰是无,无恰是有。黑白相需相生关系及对虚和白的灵活运用,使画面形成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画外有画的感受。虚实空间的同构也相应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成熟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一、意境是灵魂在中国画创作中 ,人物画讲究形神兼备 ,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花鸟画讲究境趣品味 ;而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情调和意境。所谓意境简单说就是“托物寄情 ,寓意于境” ,意与境渗透 ,情与境交融。中国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基本理论 ,决定了立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位置 ,意境是山水画的主体内容所在 ,“境非独谓景物 ,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的一个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会因地而成形 ,当转换场景和角度以后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同样是一座山 ,有的如巨浪洪涛 ,有的则平沙浅濑 ;同样是… 相似文献
12.
范能维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73-76
虚实现象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从哲学、思维以及英汉语言差异的角度出发,笔者在汉英翻译词语虚实、数字虚实以及语气虚实三方面作了探讨,并指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与宋代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风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10-112
文人社会的“格物精神”使宋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宋人尚理,绘画亦重理。其中,宋之理学“格物致知”对宋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尤大。本文拟从“格物致知”的内涵演变论述其对宋代写实绘画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洪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和西方传统油画艺术注重严谨的科学性不同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为精神世界服务的艺术 ,它的审美魅力直指人类灵魂的深处 ,在精神上满足人类的审美欲求。而“似”与“真”的审美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领域内最重要的美学命题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胡红春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4):76-78
20世纪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传统中国画受到巨大冲击,西画观念也为中国美术的革命带来了思想和动力,现代山水画作品中开始出现传统中国画中从来没有的光与影。在山水画的现代探索过程中,画家用色彩对光与影进行独立表现,或是将光与影的表现与山水画的笔墨意味融合一致,都是对山水画内容和语言的一种拓宽与发展。在这样的融合尝试中,画家逐渐综合、总结出一系列表现光影的题材和内容,有了光与影,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还常常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绚丽效果。为现代山水画多元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18.
邓心强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110-113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中极具理论价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巧妙运用可以创造出含蓄蕴藉的朦胧美、回味无穷的想象美、以少总多的简洁凝练美、颠倒时空的曲折回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人们对彝族为什么以黑白为族称的问题困惑,有些学者对此问题提出种种疑问和看法。实际上黑白文化内涵与外延涉及诸多彝族深层文化。文章主要探讨彝族与黑白自称关系、黑白与宗教关系、黑白与月历关系等历史文化关系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红军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4-66,74
中国画家对于画面的构图组织要求甚高,构图更是水墨山水画首先应解决好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画面表现形式、主题思想、意境空间的传达。构图是画家思想感情与自然山水形式的有机结合,构图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有其内在规律和法则,反映作者对于自然造化的感受与审美意趣,是作者学识、修养、思想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