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履祥是清初著名学者,他一生都在乡村读书治学,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风俗人心。他提出"保聚之法"以促进乡村和谐与稳定;作《丧祭杂说》,意在移风易俗。他的乡村自治和变易风俗思想即使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社会陋习被新的社会风俗所取代;乡村社会保障系统初步建立;"二流子"得到全面改造。边区的新乡村建设取得了成功,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可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仁前的长篇小说《香河》的民俗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它再现了兴化乡村原生态的纯与美,记录了大集体时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翔实描摹了里下河地区的风俗民情,自如地运用了兴化的方言土语。在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香河》所展现的里下河地区乡村风情,因其原汁原味、真实细腻而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班固描绘、构建了先秦"采诗"制,对所采之"诗"的风俗内涵与价值功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视"知天下"为旨归,欲借此以知"风"、"俗",进而实现其"移风易俗"的风俗政治理想。基于同样的思想维度,班固又对汉乐府"采诗"的风俗意义予以了现实审视,这呈现了其"采诗"说的另一构成及其风俗维度的其他侧面。深入研究可见其在风俗学、《诗》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层面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需要迎合人们回归热土的意愿,要发展更离不开好的政策来扶持。现阶段,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其前景广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文化产业依托区域和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融为一体,将美丽乡村、风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加乡村发展动力,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荆楚"人日"风俗的衍变,讨论了社会风俗的悖异及其意义.文章对"人日"风俗的起源及其流变进行了详细的考述,提出"人日"风俗"任鬼神"与"重人生"的悖异,恰好表明二者的对立统一,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风俗史上,秦汉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时,我国风俗的基本特征、形态及样式都得到大致框定。此后我国风俗的演进与变迁,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描述和梳理这一时期风俗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具体详实的史料,从宏观的角度概述了当时风俗发展的三条线索,进而透示出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是指乡村地区的教育,即县级行政区划以下的乡镇、村落的教育;它包括乡村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乡村地区其他的非正式、非正规的一切文化、风俗等教育活动。乡村教育主要以广大乡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和村民为教育对象,旨在以教育为主要手段,促进乡村儿童和村民的自我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社会建设。纵观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为农"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乡村教育在国家与乡土社会的相互博弈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完善的乡村教育制度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相结合、乡村教育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地教育特征、民办教育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优质的师资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赌风盛行,影响到了正常的清代乡村秩序。乡村社会因而开展了禁赌活动。它带有较强自治性:村社通过刻立碑碣、存于庙宇,进行了风俗改良的努力;禁赌的主导者是村社而非官府,即以官府为依靠又自行其事。这种努力在1884年以后因官方政策的变化走入低谷,民国之后重新萌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许多乡村正在日益萎缩。乡村所承载的那些传统文化、民情风俗也在慢慢地消逝。田园牧歌的悠闲生活在快节奏的步伐中逐渐地被年轻的一代抛弃。乡村世界里那些永恒、健康的美渐行渐远。王安忆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下,将她的视角投向农村,去发现、呈现乡村生活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也为这美的...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学界对彩礼风俗的研究主要从彩礼性质、彩礼形式的历史演变、彩礼的法律属性、彩礼风俗引出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彩礼风俗兴起的主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我国有关彩礼习俗的法律制度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并对传统习俗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关于彩礼风俗的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对彩礼风俗的地区特殊性研究较少、对彩礼风俗的实地调查研究较少等不足。建议规范对彩礼相关概念的界定,从不同学科深入研究,加强彩礼风俗的实践性与地区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怀集县“八音班”的历史久远,与民间节庆风俗、信仰风俗、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相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音乐特点.它的音阶主要是五声音阶,调式以微调式居多,结构多为乐句数不等的单乐段.“八音班”为乡村的祝寿、进宅、红白喜事助兴,充分发挥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作用,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2006年是乡村旅游年,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乡村旅游热席卷全国,乡村旅游在现阶段意义重大,备受关注。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风俗是合作化小说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大量的风俗描写渗透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与政治话语同谋共生,演绎当下意识形态,表现现实秩序的合理性。本文从风俗自身的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入手,考察风俗叙事与政治话语的结合状态,及其在合作化文本建构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不但需要有社会学、经济学等“解决问题”的学科介入,更需要有“分析问题”的哲学思考,因为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之所以需要进行治理,一是源于浅表层面乡村的撕裂与破坏,二是源于深层的乡村风俗文化的改变。即,乡村社会功能的变迁与调整是乡村治理的最根本原因,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原因则属表层因素,乡村治理的实质是如何在城乡互动中对乡村进行重新定位、整合。乡村治理需要厘清“乡村”治理与城市涉农社区的“社区”治理之别,针对聚集型乡村和离散型乡村的差异性有治理侧重,否则容易陷入乡村政绩建设而不是乡村社会功能建设的陷阱。《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乡村治理体系转型的开始:由党建“引领”向“党组织领导”转变、由“三治融合”向“一元多方”转变。这种转变既利于聚集型乡村的城市化推进,也利于离散型乡村的防衰治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乡村展现与践行。  相似文献   

17.
党超 《南都学坛》2004,24(6):14-20
由于对风俗和民俗概念认识的差异,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风俗理论,进而讲风俗研究史多从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对古人的风俗理论有所忽视。实际上,古人有着丰富的风俗理论。班固第一个对风俗做出阐释,形成了正确的风俗观。其风俗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地理环境影响着风俗形成的初始状态;其二,历史文化传统规定着风俗演变的内在轨迹;其三,王道教化对二者的"中和"使之和谐,决定着风俗转化的理想状态。班固的风俗观奠定了中国古代风俗理论研究的基础。自此以后,尽管对风俗的研究不断发展,但其体制、风貌大都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南北朝时期的三大类社会风俗:一是家庭生活风俗,二是社会礼仪风俗,三是其它风俗。既揭示当时南、北风俗之异的方面,又展示其相同的方面,还尽可能地将当时南北风俗与前代风俗相比较。  相似文献   

19.
戴柳、插柳风俗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的戴柳、插柳风俗流行的地域、时间、内容、功用等进行了分析归纳,着重探讨了戴柳、插柳风俗的原始功能意义,认为它是由古代先民植物崇拜、生殖崇拜发展演化而来的一种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20.
娱乐世界     
数字诗集趣 王顺才 宋代著名学者邵康,写过这样一首颇为有趣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巧妙地运用10个数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朴实而美丽的乡村风俗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