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进程及其负面状态的官场文化、官场规则和官场腐败,官场小说创作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政治意义的时代文学选择。但学界对官场小说关注不够,研究仅停留于静态、单调、个别、孤立的评说上。世纪之交出现的官场小说创作,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中已现端倪,后又在90年代中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中集聚了力量,并最终在世纪之交生成多种创作类型。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语境和生存环境中考察官场小说的生成逻辑,能够发现官场小说创作是存有缺失和误区的,应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接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官场小说热,马笑泉近作《迷城》也以反映官场生活为主要内容,与此前官场小说叙事逐渐固化的“成长叙事”“官场探微”“腐败揭秘”等叙事模式相比,《迷城》之叙事有较新的突破,其主要表现在马笑泉将官场叙事的情节置于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上,将文学创作与文化影响相结合。《迷城》之叙事,不仅让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叙事的根底更为雄厚,而且还改变了已有官场小说叙事模式的单一化局面,兼容了更为广阔的思想与人生之“思”,实现了“官场”与“人生”真正意义上的链接,为后续官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显示出了非凡的生命活力,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当代官场文学作品数量的众多并没有在质量上酝酿出新的特质,反倒形成了庸俗化书写的倾向.力图从迎合读者迎合市场的倾向、过度描绘权术的倾向、情节化、娱乐化创作倾向及女性形象模式化倾向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当代官场小说的庸俗化书写.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官场小说开始崭露头角,创作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官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渐渐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关注的对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官场小说中观察人性的重要窗口,常以传统型、欲望化或杂糅型等类型化、脸谱化的方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王跃文官场小说的范式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站在非道德化的价值立场,以近乎写实的方式展示日常化、世俗化的官场生活,对官场潜规则进行了生动揭露和深刻剖析,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文人型官员形象;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其官场叙事呈现出一种庄严中蕴涵着荒诞、严肃间透露出调侃、平静中饱含着批判的审美意味.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范式意义,其题材选择、主题意蕴、人物性格、叙述风格都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多官场小说将揭示、批判官场文化与贪腐堕落作为创作的重心,同时对官场这一特殊“场域”中的官本位与权力异化以及人性异化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剖析和挖掘,在社会思想价值层面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官场小说”更多接续的是通俗文学的资源,但这种运用平民 视角的叙述方式又导致了“官场小说”叙事伦理上的紧张。由于丧失了 过去和未来的维度,《国画》等系列官场小说,着眼于在“1970年代末 期”即改革开放以来官场游戏规则“猎奇式”的揭示,始终无法树立起 正面的人物形象。《国画》中强调的“人”和“人性”,于叙事中被逐 渐发掘,人和官场的关系,也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发生互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风行一时,进入新世纪仍然热度不减,聊城作家刘凤起出版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手杖》值得关注。该作品在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出作者对官场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在具备同类题材作品共性的同时,因其特定的生活体验、地域文化和创作技法呈现出自身的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与百年中国官场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来,面向各个时代殊异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现实,中国官场小说作家始终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关怀现实,关注官场,写出了许多官场现实主义作品,并在百年来的创作中一以继之地发扬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通过总结百年来官场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经验,为新世纪突破创作困境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与当代官场小说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探讨了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的影响。当代反腐政治文化在题材和主题上规约着当代官场小说,表现为题材的新闻性和主题的反腐性。同时传统政治文化也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包括“官本位”观念,道德自律和权术文化,使当代官场小说成为折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理性主义,即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新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现实基础是革命与强权国家。基于此,其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发生、勃兴、沉寂与回潮四个阶段。即20世纪20到40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以及“延安文学”标志着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发生;通过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头二十七年文学昭示着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勃兴;新历史小说与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意味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沉寂;20世纪末官场小说的繁荣则是新古典主义的回潮。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兴盛发展的官场小说,其存在价值在文学批评界一直评价不一。本文从理论界与作家自身对官场小说的不同评价入手,分析官场小说作家自身的认同感与社会的认同感存在差距的原因,强调官场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的现实性和启蒙性。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晋原平《权力场》、王大进《欲望之路》、汪宛夫《机关的滋味》为代表的“另类成长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城市和权力路上的人生追求、青春的幻灭和躁动,情爱与婚姻的官场捷径、失败与沦落的悲剧宿命,表现了某些身在官场的知识青年追求权力、又被权力作弄的必然性,对当今知识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人生追求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官场小说较为充分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单向度现实,是一种单向度的书写.这种书写集中体现在对单向度人的刻画,实质是对于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单向度想象,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合法化危机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新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出发,对以王跃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晚期以来的官场小说进行分析,从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及其生存处境出发,揭示官场小说的创作原则与新写实主义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战时抗日小说是中国新文学走向战争化的结果,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册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整体考察《文艺阵地》所载小说,其“暴露与讽刺”的抗日小说是战火炙烤下的情感叙事。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这一创作资源尚未充分开掘,从叙事学层面探讨战时“暴露与讽刺”的抗日小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建新的小说《国企》作为现代官场小说代表力作,叙述了企业家丁人众的成长故事,作者作为看客式的叙述者,生动反映官场生态环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文章将对作者叙事态度、角度、方式等创作特色及其所凸显的多重现实意义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8.
《国画》向来被视为官场小说的代表作,但《国画》绝非一般 所理解的典型意义上的官场小说,它有着过于丰富驳杂的小说内涵。以 官场为题材、以官场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国画》的诉求和心思却远 在官场之外,浸透着对于人性、人情、世情等的深刻洞察和细致呈现, 从而成为一部书写官场“内心”的力作。在这个意义上,《国画》拓展 了现实主义写作的内涵,成为官场小说辉煌的起点。在《人民的名义》 风行之时,再思或重提《国画》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官场小说是当下文坛的一大热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等社会思潮的同生共存,使官场叙事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尴尬错位现象,叙述的故事是现代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而作品描述的官员的执政方式、官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作家的创作思维却是前现代的,是与现代民主和法治制度相背离的。新世纪以后官场小说从日常化和世俗化进一步走向大众化与娱乐化,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官场小说的现代性还未完成,已遭消解。  相似文献   

20.
“心事浩茫连广宇”——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感伤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中萦绕着一种感伤情调。王跃文对官场中人怀着一种悲悯,对他们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为他们吟唱了一曲官场悲歌。其官场小说呈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正是这种感伤性情调,使王跃文官场小说从对官场生活的体验性内涵提升到了价值性话语的表达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