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昭阁 《南都学坛》2007,27(5):49-52
《红楼梦》中,"顽石——灵玉"中心意象是构建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含蕴着中国古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审美理想。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海棠意象,有的是略加点染,有的是浓墨重彩。海棠这一美好物象,是《红楼梦》的重要线索和关键意象,历来研究者对海棠意象有多种观点。本文从海棠意象的象征意蕴着手,重点探析海棠意象的所指及其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书中的文化意象比比皆是。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使得文化意象翻译成为《红楼梦》翻译过程中公认的难题。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十二首菊花诗时,尝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诗中出现的诸多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杨译主要采取直译的方式,直接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字面意义;霍克斯对文化意象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排除理解障碍,同时保证译文的审美趣味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之后,一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文论构想,已经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拯救和恢复文学对于情感和精神的意义,即文学真正属于人类的意义,必须重建个人经验的历史语境。《红楼梦》不仅具备反高潮的死亡叙事、边缘美学、异色美学、语言实验等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而且超越了单一的后现代小说叙事,保持着浪漫主义一贯的内在激情优势,内涵更为丰富,审美更富有张力,这使得小说文本从晦暗中明朗起来,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红楼梦》的成功就在于它让这样一种矛盾状态的形而上的大观园与形而下的贾府形成现实关照,筑成了其独步天下的文字魔力。它将被当代称作后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情节、主题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是对后现代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后现代之后的文学思潮流向。《红楼梦》对于爱与美的诗意呈现及其美学趣味的多样性,成功地构建了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为后现代主义小说颠覆之后的文学转向与重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本。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小说《嘉莉妹妹》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意译、联系纯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来避免片面形式对等,力求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流利地传递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拥有与原文一样的表达力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哈桑所强调的“共时”概念,从“迷宫”、“学术平民化”、“死亡意象”、“人本主义”等属于后现代文学的流行代码来重新解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在创作上与当代西方文学保持的某种契合即前瞻性,阐释红学研究中诸多自相矛盾的现象,解构《红楼梦》文本的多元性及其历久弥新的审美奥秘,为其审关选择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小说插图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代,在清末走向衰落。伴随着小说《红楼梦》而创作的清代《红楼梦》插图现存五十多种,独以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为《红楼梦》绣像插图中流传最广、艺术价值最高。从其艺术特点以及描绘的人物形象与景物环境等可以看出画家精妙的绘画技能,并有助于对小说人物风貌和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典籍中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在情节事理、人物塑造、场景布置等方面均存在不少相互抵牾之处。文章从《红楼梦》文本中择要列举其悖谬瑕纰,加以分析,探析《红楼梦》是由《风月宝鉴》、《(红楼梦)初稿》和《(石头记)初稿》三部不同主旨的小说合成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1.
王蒙和王志武都采用评点型的文学批评研究《红楼梦》,二人都重视文本的阅读,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王蒙的创新之处是试图将《红楼梦》置于当代的语境之下,运用比较现代的话语对其进行新的解读。王志武以小说文本研究为基础,主要提出了王夫人与贾宝玉围绕着婚配对象的选择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是《红楼梦》的中心矛盾冲突的观点。但二人在研究眼光、研究方法、评点风格扣主要观点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体现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以《诗经》中《将仲子》英译本为例,从功能语境的三个不同层次探讨其分别对译文的制约以及语境重构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文化语境制约译文的体裁;情景语境制约译文的理解和变体;上下文语境则制约译文的衔接。因此,必须理解原文语境,并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译文进行功能语境重构,以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等值,进而促进典籍英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诗性叙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春旻 《南都学坛》2001,21(4):44-47
诗歌一直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传统小说则是文学亲近抚慰大众的通俗艺术。不过,《红楼梦》是一个例外。意象与境界的建构,象征、隐喻、复义、反讽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红楼梦》的叙事成为诗性叙事,因而它比一般的传统小说更具有艺术质感。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意境小说的品格,不仅确立了它作为古典文学的巅峰地位,也对现当代白话小说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现当代意境小说,均直接或间接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堪称是中国意境小说的鼻祖。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围城》意象研究基本阙如的现状,文章提取了小说的两个贯穿性文化意象,即轮船意象和家意象,对小说进行了新的解读。轮船意象属于文化意象,讽刺了现代盲目的出国热。从叙事功能来说,它具有设定背景、贯通结构和凝聚意义的作用。家意象在小说中是以意象系列的形式出现的,既指现实的家,也指其他各种象征隐喻意义和文化引申意义上的家。在《围城》这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中,它起到了凝聚叙事结构、揭示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轮船意象和家意象的互织互动,升华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形塑了小说的审美风格,是解读小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的、意象化的小说,而在众多的意象中,花意象无疑是最具核心意义的审美意象。花的意象在诗化众女儿生活、深化众女儿性格及预示众女儿悲剧命运三方面,在塑造众女儿形象时显示出其神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汉英文学翻译实践和教学的需要,针对相关研究系统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译者双性同体理论和女性主义文体学为基础和框架,采用理论演绎与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英译中霍克思的性另4视角予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发现,在《红楼梦》英译中,霍克思受其时代语境、译文读者、原文作者和原文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的限度内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运用了双性同体视角;其双性同体视角部分地体现在其《红楼梦》译文的篇章、句子、词语等层面。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原有"石头记"等几个题名,但最终却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这一歌曲意象取而代之,升格为通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红楼梦"题名所从出的第五回为全书结构上之枢纽,二是"红楼梦"作为题名确有"石头记"等所不及的优点。从"红楼+梦"所包蕴的意义出发,小说展示了生命的消逝、繁华的褪尽和世事的萧条,即一切红楼事物的梦之宿命。这是小说的核心意涵,也是作者的情志所在,而皆能凝结于"红楼梦"这一题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