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世纪启航之际 ,我们回顾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 ,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在新世纪的复兴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改革其具体制度的统一 ,坚持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与反对“和平演变”的统一 ,坚持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突破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空白,使社会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观创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视野,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问题,邓小平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的观点出发,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理论斗争中和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两条思路,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规定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旨在帮助硕士研究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角度主要有一、从对传统的歪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批判来认识社会主义;二、从对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来认识社会主义;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来认识社会主义;四、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和实现其目的途径来认识社会主义;五、从对市场经济的分析认识社会主义.他认识社会主义的角度对于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加深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律认识的升华与拓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理论根基,以中国传统“和谐共生”生态智慧为文化血脉,承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锻造而成。理论、文化、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表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看待资本主义之后文化发展及其前景的望远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清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方向,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对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统一体现了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普及、实践创新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实践理念的范畴,其本质是“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在当代世界现实中的具体化、现实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具有价值指向上的一致性、理论逻辑的连续性和哲学方法论上的相似性。当代世界现实环境体现为两种制度的长期并存与社会主义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以及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逐渐暴露,和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理念是认识运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彰显出中国驾驭资本逻辑的自信,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提出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设想起源于孙中山。为了预防资本主义,孙中山从主观社会主义出发,提出了“避免论”。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标准为方法,将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建构了新的理论架构,即独具特色的“超越论”,使中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毛泽东关于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共产党在政权中领导权的思想是东方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列宁在论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制度和平共存”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张。这对全球化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加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交往联系、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坚持策略灵活性与原则坚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观"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而马克思要批判的旧世界就是资本逻辑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的发展处于全面的异化状态,马克思视域中的新世界即为共产主义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通过对资本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得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指归,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阐释了未来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这些对未来社会的认识引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克服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教条式的理解,修正了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主要表现在:第一,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第二,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第三,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上;第四,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突破上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和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观点,明确了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价值原则的作用,明确了人民是实践和价值的主体.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的价值思考,使社会主义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创立时的价值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17.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人民为本,实践至上”观念的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这一科学理论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与增强政府经济实力的统一;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统一;坚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设计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这一理论的思想源泉,但这一理论也与邓小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思考密不可分.本文主要在介绍邓小平当代资本主义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其特征以明确其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创新本质.  相似文献   

19.
艾伦·伍德批判了以“后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主张消解阶级和阶级斗争,通过扩展资本主义民主达到社会主义。该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退却,对民主有多重误解,对社会主义目标有多重误判。伍德坚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和历史理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为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但也存在忽视其他革命力量,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缺乏系统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把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