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编辑力     
编辑力是编辑主体核心素养的集结与汇聚,是主体创造性劳动的关键引领,是主体内在修炼与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厘清编辑力与编辑含量的关系,对明确编辑力的内涵、推进编辑学范畴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多维变革语境下,编辑主体要顺应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发展要求,掌握编辑活动规律,适时实现身份转型,从创造力、阅读力、数据力、经营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壮大编辑力,精心打造精品力作,优化精神文化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2.
从编辑过程的角度,探讨了编辑主体意识的作用,认为主体意识应当是贯穿在整个编辑活动之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编辑应具备主体意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好编辑工作方向,同时,主体意识与编辑事业的发展、编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编辑传播学是以编辑主体的传播劳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视角有宏观与微观两种。涉及编辑传播的性质、编辑传播的功能、编辑传播的主体、编辑传播的内容、编辑传播的流程、编辑传播的效果、编辑传播与文化的建构等。编辑传播学是综合传播学和编辑学而建立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属于普通编辑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4.
编辑意识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始终。把关意识是基本的编辑意识,它是由编辑职能决定的;就从意识的出发点是尊重作品的个性,成熟的编辑都具有这种意识;挽救意识来源于编辑主体的职业道德,挽救稿件有如挽救病人的生命;美化意识是编辑主体对稿件质量高层次的追求,它是在编辑主体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编辑在出版技术、主体素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编辑主体一方面要着力反映和传播积淀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等,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普及知识的历史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工作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劳动,是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普遍性的高度审视,编辑主体即为最一般意义上的、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的编辑集合体,即社会主体;能以此抽象出各类媒体中从事各种编辑活动的人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编辑主体属性与编辑活动原理。编辑主体论不是编辑个体论,不是编辑群体论,也不能替代编辑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从编辑主体研究的发端到其研究路径的大致考察,从独立的编辑主体出现的基本条件到其研究状态的分析,试图在对已有研究予以必要规整的基础上,为编辑学的推进提供一种参照与视角.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兼论编辑的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编辑现代化涵盖两层意思一是编辑手段的现代化,二是编辑主体的现代化.二者互动互进,尤以编辑主体现代化为重.文章认为,增强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是编辑主体现代化的首要选择.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当中对出版物质量所作的一种价值界定,指出版物质量的优化和高档次化.它是编辑主体的创新意识、价值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等等主体意识的综合与凝聚,是一种为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而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窥视和论析了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生成的必然性、内涵特质及实施编辑主体品牌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编辑活动的总规律,是贯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总纲。研究编辑学,就必须过滤出其关键范畴,并以此为切点,在合乎逻辑的思维延展与理论选择中形成稳定而开放的学科特性。而编辑主体、编辑客体无疑是编辑学理论体系中的关键范畴,是铺展编辑学范畴之网、构建其理论大厦的重要链条,是编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界定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内涵;同时指出,个别论者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存在"扩大化",对编辑客体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编辑的主体性是指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又主要体现在编辑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上;而编辑的客体性主要表现在对编辑主体的决定性和制约性上.文章也据理反驳了贬低或夸大编辑主体性、忽视或片面理解编辑客体性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1.
由于编辑活动自身存在着潜隐性、依附性,人们对于编辑及编辑活动的认识往往流于肤浅和片面,编辑人员的主体意识也因此处于沉睡之中,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对编辑主体性的研究则有助于人们深入、全面地认识编辑及编辑活动;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编辑人员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深化对编辑主体的研究是现实编辑活动的必然要求。编辑主体是一切编辑活动的行为原点,是编辑学范畴之网的关键纽结,是构建编辑学体系的核心点,必须不断开拓理论视野,形成系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编辑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3.
普通编辑学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的学问。编辑活动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编辑活动的对象是作品,编辑活动的目的是使作品适合流传,编辑活动的内容是策划和审理作品,编辑活动的性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矛盾。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对立统一规律。对于编辑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揭示和阐释,是编辑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生命。高校学报质量的高低与融入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多少密切相关。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编辑者在编辑活动中的有目的性、创造性、选择性、改造性和批判性。增强并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全面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廖传江在《编辑学刊》2006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学术期刊编辑批评是学术主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健全学术期刊编辑主体的学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编辑批评基本能够及时有效地针对具体作品阐发编辑的观点。同时也能利用编辑自身的特殊地位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作者的研究动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一些外界难以了解的“内幕”,并且通过编辑批评及时反映出来,使读者更接近“事实真相”。因此,这种出自实践主体的编辑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贴近并关注研究实际,及时有效地解析、评价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认同研究是职业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主客体交互作用的文化创构活动,编辑工作具有高度职业化的特征,因此编辑主体也有职业认同的问题.编辑职业认同培养,是编辑主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影响编辑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要建构编辑的职业认同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做起:一是通过主体建设来提升自我认同;二是通过编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编辑工作社会激励机制的完善,来提高编辑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编辑意识的主体性本质,即主体的超越性、惰性和功能性;确立了编辑意识的主体性内涵,即主体的角色意识、岗位意识和流程意识;提出了编辑意识的主体性特征,即主体的目的性、选择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从编辑主体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探索、揭示了编辑意识的深层内涵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编辑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编辑主体的审稿过程是编辑主体对客体信息肯定或否定的主动认知过程.编辑主体在审稿认知中的偏差主要是指编辑主体在审稿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认知模式和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客观公正地认知评价稿件的质量,对其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论学报编辑科研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学报编辑科研化是学报编辑学者化、学报编辑优化、学报编辑经典化和学报编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编辑的科研化则难于有编辑的学者化、编辑优化、编辑经典化和编辑的现代化,五者互为条件,良性互动。学报编辑科研化与学报科研编辑化是辩证的统一,是学报编辑活动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的要求。学报编辑科研化包涵学报编辑主体、客体及学报编辑出版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科研化。  相似文献   

20.
杨牧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编辑学家。其对我国编辑出版学研究的贡献,一是从编辑《文史知识》的实践经验出发,以编辑艺术为中心,探讨期刊编辑学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期刊编辑学理论体系;二是以编辑素养为重心,深入探讨编辑主体的修养、意识等,对编辑主体建设研究成绩卓著;三是热衷于中国出版史研究,致力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提出了古籍编辑出版的十大任务;四是关注现实,注重编辑出版实践中的热点、大事,在出版改革实践及研究中身先士卒,多有建树。其研究的最突出特色是以实践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