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V1 着 (O) V2 ”结构内部 V1 部分与 V2 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重点探讨。对 O与 V1 、V2之间的语义关系也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
陈艳阳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39-41
"CV+O1)+O2"(动宾组合+宾语)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使用日渐增多的一种语法现象,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对"(V+O1)+O2"结构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得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本文试图对1999年以前及以后的对"(V+O1)+O2"结构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结构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结合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以及汉语语法的历时演变,对现代汉语(M1 +M2) +V句式的来源进行探讨.从历时的角度来看,(M1 +M2)+V句式在上古、中古以及近古汉语中就存在;从口语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来看,口语中也存在现代汉语(M1 +M2) +V式的映像;从语法发展的趋势来看,(M1 +M2)+V句式的产生也是语法精密化发展的结果.现代汉语(M1+M2)+V句式不是受印欧语影响产生的新句式,是汉语中原本存在的句式结构. 相似文献
4.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加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
V1着V2 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 :( 1)进入V1、V2 位置上的动词 ,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据此可以给V1、V2 分类 ;( 2 )V1和V2 语义互相配合 ,形成一些搭配类型 ;( 3)V1着V2 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 ,“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 结构 ,“动作─结果 (目的 )”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 结构 ;( 4)结构对V1、V2 的语义有约束作用 ,结构一旦形成 ,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 的选择与配合 ,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 相似文献
5.
张琪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27-30
"V+到+NP"结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结构之一,本文立足于实际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分析这一结构。其中对该结构的类型与语义特征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以达到形式与语义的互证,从而多角度、系统地阐释该结构。 相似文献
6.
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1+V2+O”向“V+C+O”演变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荣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1-59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V+Rv带宾语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俊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6):69-71
以往关于动结式带宾语的研究往往只注意了能否带宾语及其制约因素,但对所带宾语的种类却极少涉及,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机器翻译,尤其是同声传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每个词在其所处的语言系统中占有特定位置,与系统中的某些词具有优先的或固定的组合搭配关系,即每个词都有其默认状态。以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文章对V Rv能带什么的宾语,它的识别、提取和匹配及推导进行了讨论,得出结论:V对所带宾语提供可能性,面Rv作出限制和选择,也就是说V Rv能带什么样的宾语是有理可据的,其识别和推导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于思湘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43-46
"N1+N2+V+的+N3"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因充当句子核心成分的词类不同而结构有别.其语义特征是强调突出话题N1的行为或性质的程度超过N3的程度,句义大都带有贬义色彩.该句型的运用受到语用特征的制约,其语用特征有两点一是用于评价或议论某人的缺点,二是用于评价或议论某人的嗜好. 相似文献
9.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利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101-103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11.
连谓结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连谓结构中V1+NP+给和V1+给+NP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换为后者。本文从语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V1+NP+给变换成V1+给+NP要满足V1和给,二者的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趋向存在交集这样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孙佳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94-195
人们常说自行车修理部、鱼塘守护人员,即运用O+V+N的结构;而不说修理自行车部、守护鱼塘人员,即不运用V+O+N的结构,这看似有违SVO语言的句法组织规则。倘若要用V+O的形式,也需加上的,成为V+O+的+N的结构,转换成具体的表达式,即修理自行车的店,守护鱼塘的人员。这是为什么?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借助于象似性,特别是关系象似性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有关内容给以阐释。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关系越近,使用表达它们的词语也就靠得越近。在V+O+的+N的结构中,加上的字,成为一个名词短语,V+O+的作为整体对N的具体含义进行限定,所以不存在语符间距离远近的比较。而O+V+N实际上构成了复合名词,之所以将O置于V前,是因为在概念上V和N的距离更近,V可以对N的含义进行更为具体的限定,而O则不能,它只能对V的或V+N的含义进行具体地限定。因为,当我们说鱼塘守护人员时,我们的所指其实是一批守护人员,而不是鱼塘人员,即应首先将这些人员定义为守护人员,其次才能将范围进一步缩小至鱼塘守护人员。简而言之,描述职责的V较之描述职责范围的O与N的概念距离更近一些,因此,在距离相似性的作用下其在表达式层面也靠N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13.
在“S +V +R +O”句式中 ,由于述语中心动词V价的不同、宾语的不同 ,补语R语义指向的不同 ,主语S、述语V、补语R、宾语O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弄清楚其中的语义网络 ,就可以着手建立“S +V +R +O”双核谓词格框架了。建立双核谓词格框架 ,可以促进对句子的理解 ,促进现代汉语格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孟祥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4):90-94
“左……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一个固定格式。这一格式最早见于上古汉语,发展于中古汉语,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较强的孳乳能力。从现代汉语平面考察,进入“左V1右V2”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语义上需具有自主性、持续性特点;格式构成的词语除表达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一定的形象色彩义;此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句中以做谓语为主。 相似文献
15.
"V往+O"的语义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泽祥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4):62-66
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探讨“V往 O”的语义约束情况,能够进入格式的动词“开、通、飞、送、寄、逃”等具有非内向性位移、速度较快、有位移工具等语义特征,O具有距起点远、范域较大等特征;从历时角度考察“往”的语义俯瞰、虚实两重性情况,能解释为什么O通常是处所词,能说明“派往、押往”的构成理据,即“往”仍带有动词性。 相似文献
16.
“V+N+的+O”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日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21-25
V+N+的+O结构有甲、乙、丙三种格式,其句法来源是V+(N+的+O)、N+(V+O)和(V+O)+N.甲式为V+O的自然扩展式,N是领属定语;乙式和丙式为N强制性地裂割V+O并插入其中而造成的离散式,N是准定语.为了满足语用需要,N从主语位移至定语位,N+(V+O)变换成乙式; N从宾语位移入定语位,丙式成为被抑制格式(V+O)+N的一种自由的补偿形式.对同一语义结构的不同句法形式进行选择,是语用平面的核心内容;同义句式维持着语义平面动核与题元关系的大同,体现着语用平面不同交际需求的小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语法分布角度,分别对此类句式中的NP结构(一般是人称代词或其他名词结构)、动词进行分析。重点是可进入此句式的动词类型考察,在论述句式中的NP结构与动词类型的同时,探讨了此类句式所表示的特殊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嘉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1-98
在《金刚经》的六个汉译本中,及物动词后有时会使用“于”介引宾语,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译者的汉语水平差异、“于”自身的“未完成”用法以及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韵律制约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同动名结构间“于”的使用具有一定开放性,这与动名结构所对应的梵语以及译者的主观选择有关。当译者有意识地使译文呈现“四字一顿”的文体风格时,会通过调节动名间“于”的隐现以增减音节,这在玄奘译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突显了玄奘强烈追求四言文体的翻译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迈过对“动宾式动词十宾语”的变换形式和“O_1”的语义指向的考察,对宾语进行了语义上的分类,主要分为对象宾语、使动宾语、予夺宾语、相关宾语、目标宾语、结果实话、目的宾语、原因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数亚宾语。最后讨论了与该格式的变换相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莉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51-55
本文主要对汉语主谓谓语句即“S1+S2+P”结构进行了语义分析,认为这一结构所形成的语义类型主要有领属关系类、施受关系类、关涉关系类、陈述关系类及数量关系类等五种,而这一结构所体现的语义功能主要是复合式功能,可分为描写说明、叙述说明、判断说明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