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151-154,159
基于对消费社会的逻辑、对消费社会中大众作为媒介景观的被动观看者地位的认知,所展开的对消费文化自身的价值取向的批判,使作为消费文化产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备受质疑.然而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又的确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样态.在消费文化语境日益扩展的今天,回溯2003年中国文艺学界的那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并以当下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证明,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敞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彦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5):81-85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一个过时的论题,相关的问题仍然正在发生,相关的思考也一直在进行。重新解析这个论题,澄清存在的一些混乱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存在着多重意味,名相似而实不同。学界都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却忽视了对日常生活自身的二重性的分析,也就影响了对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艺术与生活、实用与超功利、雅与俗的关系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作为一个广涉文化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之移植过来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国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来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陆扬,男,1953年生于上海市,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哲学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美国Augustana学院和法国巴黎高师哲学系做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德里达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课题1项;著有《德里达:解构之维》、《德里达的幽灵》、《后现代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死亡美学》、《精神分析文论》、《欧洲中世纪诗学》、《文艺复兴诗学》、《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研究导论》(合著)、《圣经的文化解读》(合著)等;主编有《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概论》等,译有《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重构美学》(合译)、《第三空间》(合译)、《呼啸山庄》等。 相似文献
5.
孟凡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78-80
日常生活这一范畴伴随着关于现代性的讨论日益成为哲学、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艺术、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呈现出分离、摒弃、批判与救赎等多种发展态势,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美学对于日常生活具有解放和救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艺术已经发生了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全方位转型,视觉上的"好看"已经成为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了。这一变化广泛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活动被物质化的内核所操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被物质化的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表现形态进一步改造、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精神生活变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69-73
一、导论
艺术哲学、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美学的三个主要的分支领域。美学领域出现的这三种突出的理论,与当前人们面临的主要审美困惑有关。标新立异的艺术实验,导致人们无法确定究竟什么是艺术,于是有帮助解决这方面困惑的艺术哲学的兴起。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旅游休闲的发达,导致人们思考如何评价自然的审美价值问题,于是有了自然美学或环境美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5):153-156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当代艺术摘下了长期笼罩在其头上的光环,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现实,传统文艺学、美学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日常生活审美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质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继尧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6):63-6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研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审美历史上的一个难题,也是艺术反思所经常面对的问题。而理清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对认识艺术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着重要帮助,而且对说明艺术反思在作用于日常生活的两种表现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66-74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可视为20世纪后半叶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文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言,列斐伏尔在归纳出19世纪以降的失败和挫折、二元对立、奇迹这三大文学主题后,推崇波德莱尔把目光转向当代日常生活,使奇迹题材见出了勃勃生机和原创精神。超现实主义也讲究奇迹,但它一方面终结了传统艺术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的傲慢,一方面也继承了19世纪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攻击。奇迹的要害在于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事件陌生化,从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酝酿日常生活的革命。就此而言,人必须首先变成日常的人,然后才能变成完全的人。要之,后现代时间转换空间的特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点,以及文学愈益被边缘化的特点,都可望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中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东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08-318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得审美活动与审美因素大举进入日常生活空间(如美容院、健身房、街心花园、购物中心、旅游胜地等).面对这种现象,美学与文艺学工作者应该突破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观念,打破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寻找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同时,必须警惕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存在的新的不平等现象,批判性分析新媒介人阶层的社会角色与意识形态,揭示审美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市场逻辑的合谋. 相似文献
14.
蓝爱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68-72
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空间,一直受到现代性为代表的20世纪主流思想观念的抑制和改造,日常生活从而成为一个"罪感"的文化代名词.日常生活事实上意味着本土人民的自然追求和理想诉求,忽视与遗忘日常生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导致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书写困境. 相似文献
15.
蓝爱国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空间 ,一直受到现代性为代表的 2 0世纪主流思想观念的抑制和改造 ,日常生活从而成为一个“罪感”的文化代名词。日常生活事实上意味着本土人民的自然追求和理想诉求 ,忽视与遗忘日常生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必然导致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书写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任静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5):157-159,163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现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正在模铸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美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美学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又使之进入了麻痹化,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转向平面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整体性观照,深刻反思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消费社会的全部矛盾。 相似文献
17.
舒开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59-63,7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随着现代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理论的出现才进入人文社会科学视野的。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宪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现代性是哲学、美学和社会理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探讨现代性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从作为总体性概念的现代性到地方性概念的审美现代性,这是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进入地方性概念的复杂关系,也就触及到现代性自身的张力和矛盾。 相似文献
19.
张春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要区分开审美化或审美泛化与消费符号的无限扩张之间的区别;二是要将西方的语境和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与语境化研究区分开;三是要明确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艺学的越界。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泛化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李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8-31
在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越来越突出它的主耍地位。近年来韩剧在中国盛行。从情节、人物塑造、画面、爱情观等都以唯羹意象为中心。在大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教化作用。但是皮謇观公正地认识这一现象.以便更好地发挥审羹在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