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前313年,秦王想讨伐齐国,但又担心齐、楚两国联盟,于是,派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张仪到楚国去游说,这就是那一场口称割地600里,而实际上只让6里的"滑稽戏"。楚王受辱后,恨不得将张仪割肉食之。后来以  相似文献   

2.
刘建祥 《领导文萃》2006,(12):85-88
晏子利齿斥楚王齐国的大夫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得知后对手下人说:“晏婴是齐国专会卖弄唇舌的人。现在他要来了,我打算羞辱羞辱他,显一显我们楚国的威风。你们有什么办法?”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阵,终于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于是,楚国在郢城东门旁连夜挖了个小洞。楚王吩咐守门的士兵:“齐国使臣来到时,把城门关闭,叫他从洞里进来。”第二天,晏子身穿破皮袄,坐了一辆旧车子来到东门外,要求开门进城。守城的士兵见是齐国的使臣,便指着旁边的小洞说:“您从这个洞口进来吧,绰绰有余,不用开城门了。”晏子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  相似文献   

3.
<正>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晏子使楚”的故事,说的是:齐相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羞辱他,便在酒酣之际由两名官员缚来一人见楚王,说这是个齐国人,因偷东西被抓。于楚王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不慌不忙地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  相似文献   

4.
楚昭王率领军队同吴军打仗,战败了。他往后大约跑了四十步,忽然掉了一只鞋,他连忙把它捡起来。左右侍从问他:“楚国虽然贫穷,难道还愁少一只鞋吗?”楚王回答说:“我只是为这只鞋和我一道出征而不能与我一同回去感到难过。”从此,楚兵没有因为战败,而被丢弃不管的。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张仪在楚国做个小官。楚相丢了一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他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后来,  相似文献   

6.
楚才晋用     
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璩伯玉出使楚国,谒见楚王。闲谈中,楚王问哪一国人才最多。璩伯玉说,楚国人才最多。楚王听了沾沾自喜。不料璩伯玉又说,楚国人才虽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08,(9):130-132
施氏与孟氏——管理都是有“背景”的哲理的故事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好学儒家仁义之术;另一个儿子爱好军事。好学儒术的那个儿子,用他的儒家思想去游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叫他做了儿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那个儿子到了楚国,用他的法家主张去游说楚王,  相似文献   

8.
正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国令尹昭阳君门下一名下等门客。不甘于终日饱食君禄的张仪,屡屡试图献计进言,但一概如石沉大海。愤恨难名之下选择入秦后,张仪的"以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的外交大战略受到了秦惠文王的欣赏,遂拜张仪为客卿。  相似文献   

9.
《说苑·敬慎》中记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唯独一个老人,却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老人,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  相似文献   

10.
晏子与车夫     
正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在内政外交上都有建树,堪称一代贤相。孔子曾称赞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虽然才识过人,但是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据《晏子春秋》记载,晏子曾经出使楚国,楚王见他个头矮小,接连三次要羞辱他,但是,晏子头脑灵活,能言善辩,他的巧妙应对,使得楚王自讨没趣,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捍卫了齐国的体面。  相似文献   

11.
一生的痛悔     
蓝风 《决策探索》2005,(11):91-91
许多读者都应该知道约两千七百年前,当时的楚国有位叫卞和的老人,向楚王呈献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后来就成了古代很多朝代的国玺。  相似文献   

12.
王巍 《决策探索》2014,(24):79-80
公元前7世纪初叶齐国称霸中原后,偏安于长江、汉水一带的南蛮子楚国也在一步步地强盛起来。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楚两国开战,楚成王熊怿派屈完迎战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屈完为使齐国不战而订盟,曾向齐桓公小白夸耀楚国国防之强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为城来由 重庆的古代史简洁明了。战国末期,秦国灭巴国,设巴郡,秦丞相张仪首次在江州筑城,是重庆为城之始;1189年,宋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宋光宗),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的遣藩之地,遂以“重庆”为名,取“双重喜庆”之义。  相似文献   

14.
<正> 陶朱,姓范名蠡字少伯,春秋时代楚国人。他曾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使越国强盛起来。后来,他弃官不做易名经商。在齐国时化名鸱夷子皮,到陶后自称陶朱公。由于他知“万货之情”,懂“积著之理”,有一套生意经,而成为富甲一时的商贾。陶朱有经商理财十八则: 生意要勤紧,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相似文献   

15.
垂钓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这两个大夫就等在身后,等着他的回话。庄子的机会到了。只要他答应一声,从此就可以乘坚策肥,衣锦餍甘,结束住茅屋打草鞋的困窘生活了。也许还可以用手中的权力在楚国实现自己的领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鲜有一个诸侯愿意给他治国的权力,纵横家们更是摇唇鼓舌四处跑官却经常碰壁。“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可见权力是多么可爱。可是庄子要的不是权力,他心中的最高价值是精神和心灵的快慰与宁静。他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不比早他700多年钓于渭水的姜太公,姜太公志…  相似文献   

16.
说“画谏”     
在封建社会里,臣下对君王进行规劝,称为进谏。 进谏,有“言谏”,即对君王直言得失,如屈原在楚王面前力主联齐抗秦;有“书谏”,即写成奏章谏疏到帝  相似文献   

17.
春秋晚期,楚将成得臣因与晋文公交战全军覆灭被楚王所杀,而秦将盂明视虽两次与晋国交战都全军覆灭并且当了俘虏,但秦穆公非但没有杀他,而且当他被释放回国时还亲自到郊外迎接,并自责道:“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失掩大德”,继续重用重赏孟明视,最终孟明视助奏穆公成为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18.
《史记·平原君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这里说的是战国时,秦国军队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二十人一起前往楚国,与楚王商议联合抗秦。但只挑出十九人,剩下的都不足取。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  相似文献   

19.
苏秦和张仪的外交策略,都是靠着他们出色的论辩才能来实施的,而他们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之后,难道真的是那个宏伟的大战略吗?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在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只有这样,才能让当政者放心、满意,否则,他们是不会买苏秦、张仪们的账的。苏秦屡次求职失败,张仪被苏秦“逼上”投靠秦国的道路,他们此后的言行,都是一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一面以打动执政者为目的的。苏秦在几次失败的求职经历之…  相似文献   

20.
秦丞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后,审时度势,认为楚王不足事,而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于是以一介布衣西去入秦。一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成为千古绝响,余音至今仍不时在那些潜心于帝王之术的人心底里缠绕,挥之不去;一篇《谏逐客书》又给后世净臣鼓起多少勇气,“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真秦之声也”的嘲讽怒骂,真痛快淋漓。秦王也是真大度,听了这种逆耳之言,不但没有龙颜震怒,反而收回成命,复李斯官,并用其计二十年之久,终于兼并天下,尊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李斯不仅助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