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中西通商以来,继茶叶和生丝之后,到本世纪20年代,大豆及豆制品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额20%以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大豆生产国,为什么到了20世纪初大豆贸易才有了急剧的发展?本文将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迟东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8(1):57-60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一时间各种秘密外交与结盟加紧进行 ,战争危机与局部战争频繁出现 ,国际关系格局不断改变。在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的角逐中 ,新崛起的美国在东北亚围绕对中国东北 (即满州 )的控制与日本、俄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日俄战争中帮助日本打败俄国 ;从日俄战争美国资本力图控制满铁遭到日俄抵制到塔夫脱金元外交不能奏效 ;从俄国力图联美制日未能成功到俄迫不得已联日拒美 ,这一切都表明 ,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是失败的 ,在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中是自食恶果的。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分析不但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对于我们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如何认清国际形势 ,以实施正确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20世纪初,粗放型农业在俄国占主导,农耕技术陈旧,习惯于传统家长式管理的农民劳动积极性低,加之政府对农业重视不足,导致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极其艰难。作为帝俄时期重要的社会组织,农业协会广泛开展各类兴农活动,为政府发展农业提供额外的资源和支持。通过支持科学研究,普及先进农业知识,农业协会成为俄国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传播者,对促进农业科学进步和提高农业合理化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1900—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由日本传入的“迷信”一词,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历经三次社会建构,而个体、群体和政党依次充任三个时期的建构主体。从“迷信”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是“迷信面相”的呈现阶段;五四时期是“迷信”话语的阐释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反迷信”的实践阶段。从“迷信”话语折射出的思想冲突来看,“中体西用”和“崇尚西化”构成知识分子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国家权力不仅可以限定“迷信”的指涉对象,而且在舆论宣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迷信”话语建构的历史趋势来看,其内在逻辑不以权力干预而转移方向,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社会语境下,沿着既往思想路径循序渐进和逐步升华,最终内化为人们思维意识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明星是构筑都市文化空间的重要影响力量。她们处于公众的凝视之下,为不同的话语力量所交叉建构。左翼文化精英和都市男性观众是参与女明星建构的两支重要力量,赋予了女明星多重意义,给了她们实现社会身份变迁的机会,也使她们陷入新的困境。游走于机遇与困境之间,女演员小心经营着自己台前幕后的生活,在提升了社会身份的同时,也让渡了身为女性的自主权利。 相似文献
7.
密悟(志清)法师是20世纪上半期在西藏获得"拉然巴格西"的两名汉僧之一,曾为西藏地区解放、中共的统战工作等做出了积极贡献,邓小平称赞他是"反帝欲汉藏两族和睦而爱国佛教者"。1950年2月,密悟法师专程到重庆向西南局领导介绍西藏情况并建议筹藏事项,为中共对藏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接着,密悟法师身体力行,作解放军进藏的先行,争取进藏,宣传中共政策,影响民族及宗教上层,接受中共的主张,促进和平解放。和平解放后,密悟留在西藏继续为中共开展工作,规劝部分上层正视形势,认同祖国;充当中介,帮助解放军购粮租房,解决困难,扎根巩固;创办江阳医院,传播针灸术,救死扶伤,协助中共开展对僧人的统战工作;组织人员,翻译藏汉佛教经典,促进交流,作用积极,体现了密悟法师反帝爱国、促进民族团结的意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