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叙利亚计划”是当代中东政治中人们常谈及的一个话题.两年前,当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反对黎以协议,干涉黎巴嫩内政,控制黎巴嫩政府时,人们说他试图推进“大叙利亚计划”,兼并黎巴嫩.那么,“大叙利亚计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试从如下三点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2.
教派隔阂和教派政治、列强的争夺和外部势力的插手、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是黎巴嫩内乱的四大历史根源.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且呈现出积重难返的态势.要彻底结束黎巴嫩的内乱局面,只有逐步实现四个目标:教派利益服从民族国家利益;排除外部势力的恶性干扰;建立平等友好的黎叙关系;实现黎以关系正常化并最终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近十年来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欧俄能源关系出现变化的背景下,中东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变迁和宗派地缘政治矛盾突出是导致叙利亚国内危机最终升级为地区冲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俄罗斯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加大支持力度,是基于能源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及其一贯的地缘政治思维做出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俄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中对叙能源地缘政治地位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欧俄能源关系和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变化的背景出发,通过对俄罗斯、欧盟、中东三方能源地缘政治互动的分析,揭示俄介入叙利亚冲突的能源地缘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4.
叙利亚与黎巴嫩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遭到暗杀后,黎巴嫩问题成为继巴以争端、伊拉克问题之后的中东又一热点.黎巴嫩问题的走向深刻影响着叙黎关系及中东局势甚至美国的中东战略.叙利亚在整个事件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国内局势基本按美国意图向前发展以配合其"大中东"战略构想,尤其在美、法的联合打压下,叙陷入严重的政治外交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肖凌 《阿拉伯世界》2005,(6):21-23,48
叙利亚与黎巴嫩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遭到暗杀后,黎巴嫩问题成为继巴以争端、伊拉克问题之后的中东又一热点.黎巴嫩问题的走向深刻影响着叙黎关系及中东局势甚至美国的中东战略.叙利亚在整个事件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国内局势基本按美国意图向前发展以配合其“大中东”战略构想,尤其在美、法的联合打压下,叙陷入严重的政治外交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叙利亚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西奈半岛和塞浦路斯,称之为"新月沃地"的大叙利亚.该思想后得到叙利亚领导人阿萨德的贯彻执行.阿萨德作为一名谨慎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试图建立一个由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组成的、以他为首的联盟,然后通过这一联盟,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力量之间,在确立联盟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引起了黎政局和叙黎关系的危机,亲叙利亚政府被迫辞职,叙利亚宣布从黎撤走全部驻军,长期形成的叙黎特殊关系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叙利亚因素淡出黎巴嫩,叙黎关系有可能走向合理化和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大陆学生赴台就学之后,身处台湾地区特定政治社会化系统的影响下,引发了他们包括媒体参与、社团参与、政治讨论、投书陈情、请愿抗议、与台湾政治人物对话等一系列社会政治行为。现实利益的维护与理想政治价值的追求是大陆学生群体社会政治实践行为的驱动力,并深受两岸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大陆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体现在对台湾当局"三限六不"等限制性政策的不满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行为上,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立场展现了大陆学生的理想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原有的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力量均衡被打破。地区大国沙特和伊朗为了进一步争雄海湾,进而确立自身在中东的话语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和博弈。沙伊关系发展演变围绕六大问题而展开,即沙特国内什叶派问题、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及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问题、黎巴嫩政局和巴以问题、叙利亚内战、沙特军事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核问题。双方关系整体上呈现出以对抗为主、妥协合作为辅的基本特点。由于对抗与妥协的层面及其限度会因时因事而转换,因此为双方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大国特别是美俄的中东政策也是影响沙伊关系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教派隔阂和教派政治、列强的争夺和外部势力的插手、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是黎巴嫩内乱的四大历史根源。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且呈现出积重难返的态势。要彻底结束黎巴嫩的内乱局面,只有逐步实现四个目标:教派利益服从民族国家利益;排除外部势力的恶性干扰;建立平等友好的黎叙关系;实现黎以关系正常化并最终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解决好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解决两岸问题需要大智慧。两岸最终需要一种政治安排,其实即使民进党上台,也会希望达成一种政治安排。两岸关系比较特殊,需要一些新思维才能突破政治僵局。  相似文献   

12.
叙利亚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西奈半岛和塞浦路斯,称之为“新月沃地”的大叙利亚。该思想后得到叙利亚领导人阿萨德的贯彻执行。阿萨德作为一名谨慎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试图建立一个由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巴勒斯坦组成的、以他为首的联盟,然后通过这一联盟,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力量之间,在确立联盟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概念,“中南亚”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从概念区别来看,“中南亚”的出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主义概念差别较大,它是美国主导下出现的地缘政治概念,是中东的延伸.从地缘位置来看,中南亚紧邻我国,美国对中南亚的控制和影响对我国能源、社会、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这无疑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伊朗宗教地缘战略是指伊朗积极利用宗教纽带构建以伊朗为中心、涵盖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其他什叶派居住地区的势力范围的战略谋划。伊朗的宗教地缘战略建立在宗教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非伊斯兰革命的意识形态上,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但具有防御性和理性特点。鲁哈尼时期,伊朗将会对其宗教地缘战略有所克制,但不会放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经历了"反服贸""白衫军"等一系列社会运动之后,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发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为2014年"九合一"选举与2016年的"总统及立委"选举中青年的踊跃投票参选现象。目前,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政治参与广度与强度的提升;从动员参与走向自动参与;青年政治参与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呈现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并存状态;网络新媒体成为组织参与的重要媒介。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新态势势必对台湾政局以及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对台湾传统的政党政治产生一定冲击;其次直接推动与加快台湾主要政党的革新化与年轻化转型;最后,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社会化与再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上,第三次中东战争冲突的核心其实并非单纯是宗教上的分歧,地缘政治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后以色列所面临的复杂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国内影响安全的地缘政治因素(如疆域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等),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探析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的安全战略,进而对阿以和平走向作出某种展望.  相似文献   

17.
叙利亚与土耳其同属伊斯兰国家,互为邻国,是中东地区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国家.由于叙土政治地缘的重要性,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成为被争夺、拉拢或打压的对象,客观上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当代叙土关系一直紧张,双方在许多问题上的争斗不断.但是随着海湾战争的爆发,尤其是美英军事占领伊拉克之后,两国为了维护根本利益,开始从互相猜忌走向互相信任.两国关系呈现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黎巴嫩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黎马龙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接受了以黎巴嫩为"永恒祖国"的原则,并将之作为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的基础.但黎什叶派传统的以封建家族首领为核心的教派认同,在经历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挑战后,转变为以什叶派政治组织和民兵武装为基础的新什叶派教派认同.这种集体认同所具有的亲伊朗和叙利亚的属性,对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国家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勒斯坦问题,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间的领土争端问题,虽然以色列同叙利亚存在着戈兰高地的争端,与黎巴嫩存在着南黎巴嫩的领土问题,但巴以问题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奥斯陆协议签署后,中东和平开始从梦想走向现实,但自内塔尼亚胡上台起,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明显倒退,以色列从已达成的各项协议上全面后退,有关国家甚至美国、欧盟都对内氏政府的强硬立场明确表示不满.这种局势不禁使人对该地区的前途陡升疑虑,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以色列在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而依然不动,而有着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支持的巴勒斯坦建国之路却似乎仍遥遥无期.巴勒斯坦国家是否真的能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起来?本文试从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问题内部关系的发展、变化这一视角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20.
论语数字     
"台湾固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换句话说,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此行末代表任何一个政党或团体,并不是要去谈一党一私或一地一人之利,不是为中共、大陆或台湾等任一单一对象而去,而是为两岸。"——2月25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谈此次大陆行。而关于两岸敏感问题,连战的应答引发网民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