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辉 《公关世界》2022,(2):68-69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1]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地方的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要重视地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结构日趋科学完善,不断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指明方向。中国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为基础的。以宪法为指挥官,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律和其他法律规范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巩固了中国法治的基础。在对仍在发展中的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和合理建构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内涵。为推进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在法治制度、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建设的多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为法治提供现代化的现实途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3.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坚持"三治一体建设"的重要论断,并于2013年2月23日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三治一体建设"。坚持"三治一体建设",有利于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利于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在本质属性上都强调国家治理和公共管理的理性化。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夯实法治基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信仰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法的价值和法的精神的一种遵从与信赖。西安市民对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社会和市民本身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法律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高校加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国对高校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尚有许多不足,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阻碍因素。高校作为多元利益主体相关的公共性、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是典型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探索构建"共治"治理模式,推动高校从"管理"向"治理"过渡;理顺治理结构,促进高校从"人治"向"法治"转型;健全治理机制,实现高校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回归,寻求我国高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高校治理适应新时代要求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吴敬南 《现代交际》2014,(10):11-12
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重大命题,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法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以期寻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法治现代化模式,在新的政治社会学领域对"法治"内涵作出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落实、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开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格局,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资源不断下沉,乡村社会持久、长期、全面稳定的制度基础已经基本形成.尽管如此,通过对X县调研走访发现,我国农村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萌芽期"向"发展期"的转化阶段,乡村治理方式整合程度依然亟需强化,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实现乡村善治的基本方法遵循.  相似文献   

9.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并会对依法治国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彬 《现代妇女》2014,(11):180-180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信真仰理。法律信仰在社会法治建设的今天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法治灵魂的真正实现。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提出以来,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全体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因此,对法律信仰的培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保障法》实施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法治体系和权利保障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促成了残疾人平等享有全面小康生活,也为世界人权话语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拓展了基于人权的发展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法治体系,需要坚持融合发展原则,注重社会治理和社群赋能策略,在法律能力、无障碍、教育就业和司法保护等领域进行制度革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坚持"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原则,亦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特质、法治的公平正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4.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理论落实到实际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势必涉及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问题。首先对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的研究背景做了简单介绍,了解到法治化须是"良法善治"。通过分析现阶段推进民族地区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提出完善民族地区法制体系、对民间法和国家法进行有效整合、严格执法和强化民族地区法治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以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对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虎 《职业时空》2008,4(8):138-138
一、培育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进宪法,法治国家的理论正逐渐形成体系。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甚至可能会在法治社会里犯错,这也给中国建成法治国家造成阻碍。因此,重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让他们形成依法行为的意识、崇尚法律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经济已经实现,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市场经济中,商法的重要性一步步体现出来。如何做到商法"与时俱进"和"跨越式发展"是每一位立法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商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问题两方面进行论述,目的在引导大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发展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快速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几年,高校的法律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完全不匹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本文针对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法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的发展过程,是习惯法、伊斯兰法及西方法三种法律文化互相排斥、融合的过程.由于许多现实性较强的习惯法已逐渐纳入伊斯兰法,习惯法的作用已逐渐淡化.近代以来,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法与西方法的两重变奏.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的现代化中充满了激烈的冲突,伊斯兰法的复兴集中反映了本土法与外来法、宗教法与世俗法、传统法与现代法间的尖锐矛盾.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的现代化方向是朝着混合法类型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