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海域使用权的客体是能够特定化的不动产——海域,其性质为集合物。海域使用权在我国物权法用益物权体系中拥有了一席之地,标志着传统的物权法理论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第一,不动产的范围扩大,由传统的土地逐渐发展到海域、空间等新类型的物。第二,集合物不仅可以作为担保物权的客体,也应当可以作为用益物权的客体。第三,用益物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2.
论物权客体     
传统物权理论上的物即指有体物,物权客体仅指物。我国《物权法》以"物"的分类代替了"物"的界定,因未对物作准确定义,物权客体也具有了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生事物及现象进入交易领域,出现了物权观念的扩张,而物权客体也呈扩展之势。传统民法上的有体物并不限于有形物,尚包括自然力等无形物。物权客体并非只有物,有价证券、财产权利等皆为物权客体。  相似文献   

3.
民法上的物随着社会发展呈扩张趋势,掀起对物的概念再定义的议题.网上商店作为一种虚拟财产,应在物债二分体系下界定其权利属性,其能满足人类一定程度的"支配权"并具备独立的物权客体属性,可被界定为物,经营者对网上商店享有的权利是物权.基于网上商店的特殊性,对其占有、使用应当有特殊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4.
在“物必有体”的传统民法原则掩盖下 ,权利客体具有无体性的知识产权当然地被排除在物权范畴之外。然而 ,在将知识产品与物、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对比后可以发现 ,知识产品与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知识产权从属性上讲与物权并无牛氐牾之处。因此 ,以是否“有体”作为划分物与权利标准的做法已经不合理了 ,而应以“纯粹客体性”和“实在性”取而代之。在此基础上 ,应当以知识产品为中心 ,参照物权体系构造一个大于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权体系 ,以加强对知识产品权的保护 ,完善民法和知识产权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将物权的客体规定为动产和不动产,但是却将国家所有权的客体规定为"国有财产",而没有简单地以"动产和不动产"来指代。国有财产是集合物,它作为国家所有权客体的必要性,也体现了罗马法中集合物这个概念的现代意义。集合物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应当适用同一法律关系,包括成立以确权或归属为目的的所有权法律关系。因此,将"国有财产"作为国家所有权的客体能实现民法对国家所有权的确权保护,维护国有财产发挥公共利益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物权客体理论具有局限性。面对环境危机,其特定性和排他性理论应予相应修正,物权客体的范畴应进行相应扩展。环境资源作为物权客体,面临对物的生态价值的追求和对物的概念的理解两个困境;但由于环境具有成为物权客体所必须具备的有用性、特定性和可支配性特点,及具备代为物权客体所必需的可度量性,环境资源作为物权客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船舶用益权是以船舶为客体的船舶用益物权的一种。创设船舶用益权不仅是船舶物权体系化的需要,而且船舶用益权是以“修正的船舶”作为客体的特别法上的物权。船舶用益权的功能和价值,在于遵循物权的种类变迁的动态规律的同时,也是对“物权法定主义”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物”和“环境”是两个内涵不同、价值取向差异巨大的概念;在环境危机时代下,需要变革物权,对其进行“生态化”的改造。物权法生态化的设计包括物权客体范围的扩张,物权法律关系内容的生态化,物权种类的生态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私法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置”土地改革的理论动因来自于经济学界,而非法学界。对“三权”法律关系的厘清不能僭越现有大陆法系私法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应当将对绝对所有权概念的坚持作为基础,拒绝借用普通法系的地产权和保有概念。“双重物的用益”和“物的用益—权利的用益”体系框架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矛盾,不宜采纳。“物的用益—用益权的行使”和“成员权—物的用益”框架各具利弊。“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本质是通过债权实现物权和资本的结合。放宽物权性流转限制是当前改革的主要方向。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土地权利私法化改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公孙龙本篇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指”在上下文中的分析,确认它作为理性思维的存在体在公孙龙先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中的重要地位。指的物化为“非指”,与物相结合为“物指”。因此,物指包含非指,非指对应指。物是自在的自然,物指则是为我的自然。非指是精神之物化,物指则是自然的人化。通过指,认识主体和客体产生联系。  相似文献   

11.
宾语是谓语最重要的关联成分,也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我国日语学界,作为重要的句子成分的宾语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通过将日语宾语和汉语宾语的比较对照,结合日语宾语的特点,提出了日语的"を宾语"、"が宾语"和"に宾语"的概念,同时也考察了日语宾语标志、双宾语、形容词宾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艺消费的客体有着自在客体或潜在客体与现实客体之分,随着关系系统的变化,存在于一定的文艺消费关系系统中的客体也相应地会发生变化。文艺消费的客体是一种复合客体,有着多重性质,在不同的文艺消费实践和文艺消费情境中,对于不同的文艺消费者,文艺消费客体的面貌也变动不居。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事务概念及其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阐述了保证事务ACID属性的两阶段提交算法;对CORBA中对象事务服务框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规范中各个对象及其接口的分析,论述了OTS面向对象的分布式事务处理机制;最后给出了服务中事务工厂、控制器、协调者、资源等对象基于可移植对象适配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造物的出现使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化,人工智能物的进展使这一问题尖锐化。抽象的“物质”概念不能说明人与物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物质”与“物体”的区别,但有时未加区别地使用这两个概念。应明确“物”同“物质”都是哲学的基本概念,二者不可相互取代。应明确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区分出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恩格斯认为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精华,这可理解为人和思想都是物进化的最高精华,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要评述了格位理论,涉及Jacobs和冯胜利等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英语和汉语句子中的双宾语所处位置及其变动作出解释,并指出该理论在解释双宾结构中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名实观主要是对孔子正名主义的继承,同时也受到名辩学派的影响。荀子认为,“名”的实质是“期累实”;其作用是“明贵贱”、“辩同异”;重视“名”的分类,并对“乱名擅作”进行了批判,形成了“依实定名”的唯物主义名实观。  相似文献   

17.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用 Power Builder编程技术如何将多媒体数据 (图片 )在数据库中存贮、使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理论上讲,客体就是行为作用或指向的对象,而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为法律所刻意确认并加以调整,由一定的法律行为所引起的产物,这种社会关系本身不可能被行为所直接指向而成为行为客体。在传统的刑法理论中,刑法上的客体被仅仅局限为犯罪的客体,而在几乎所有现行刑法学教科书中,均把犯罪客体说成是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这一违反哲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的犯罪客体概念,本身包含着逻辑错误和定性错误。犯罪客体就是被犯罪行为直接侵害指向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20.
应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对象计算环境,采用完全的数据并行处理方式提高行波管CAD科学计算能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并行性和集成性,代码具有较强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文中给出了实现行波管泣波工作用科学可视化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