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媒介环境学派以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三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导向,从其理论溯源层面来说,城市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哲学是其立论的基础;媒介即环境是其核心命题,亦即其本体概念;而从因果型和实践型两种解释路径,可阐释媒介即环境命题中诸要素之间的动态联接;媒介/技术至上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研究原则,体现了媒介环境学派宽广的知识视野、厚重的价值关切与细腻的理论情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本世纪初北美Media Ecology引入之后,中国传播学界引发的一场"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之间的论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梳理、语义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论争的缘起、发展以及两派学人各自的主张、论争的焦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经过近十年的沉淀和思考,当下对于Media Ecology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论文对于两派的关注,不仅注意到两派之间的差异,还注意两派研究的同一与涵容之处。希图为学界对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研究《南方都市报》对四川地震及其后续事件的视觉生产流程及其所呈现的灾难景观,发现视觉生产者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和图片发表对读者的影响两个层面。同时,文化环境与个体环境相互交织,形成个体选择与视觉秩序之间的差异。中国的文化空间和现行政治拉开了表面的距离,但内里仍然服务于整体的意识形态,视觉系统因此承担着必须的社会政治功能。中国的视觉生产者也必然背负更多的责任考量和道德顾虑。因而,期待影像能让公众的关注转化为爱心行动,并改变灾民的生存状态,成为中国视觉生产的终极目的。视觉生产者贯穿其中的视觉控制,实际上内含着灾区与灾区之间,灾区与媒体之间,灾区与援建方之间的多重博弈,表现了中国权力博弈的特有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当代视觉逐渐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走向跨媒介传播的新阶段。该阶段呈现的范式创新、信息重构、传播多元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表现了对传统媒介表达形式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媒介表达的技术化、媒介界面的交互化、信息传播的互补化、视觉传播的消费化、用户参与的大众化等诸多动力模式共同构成了视觉跨媒介传播的驱动力,也成为视觉传播探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高校媒介对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了平台,对于高校学风校风、学术氛围、人文素质的提高,乃至高校的全面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调查分析高校媒介功能、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受众接受程度等现状,研究高校媒介资源优化的途径,使其传播功能发挥最大化优势,从而更加积极地作用于构建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了作为工具论和作为环境论的多媒体教学各自不同的设计取向及利弊。作为环境论的多媒体教学促生了超学习模式,这种非线性、多方位、情境化的学习模式无疑对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对教育的挑战与危机在更深层面上促使我们当代教育者应该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在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对创造性人格的孕育是当代教育最为本质的内涵和要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环境学形成于20世纪末,是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并立的传播学的第三大学术流派,因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然而,从其孕育到形成,一直存在着争鸣,特别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学派名称、学派关键人物归属等问题的争议,一方面反映了这一新兴学派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使媒介环境学在争鸣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是其传播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静态/本质的角度看,艺术媒介的讯息本质问题、环境与感知问题等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动态/历史的视角看,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演进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正是因其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的研究,才使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媒介理论和艺术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经验学派又有别于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新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但拓展了媒介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媒介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的媒介本性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多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提出"地球村"概念而享誉全球的加拿大媒介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继承西方哲学、美学中的视觉-理性传统,将印刷术与视觉、理性相勾连,创造性地阐明了由印刷媒介所强化的视觉感知偏向对于人类思想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此视觉偏向作用于人类的认知模式,表现为对固定视点、可见性和线性思维的强调;作用于美学领域,表现为印刷时代美学范式——"思想的美学"的形成;具体到文学艺术领域,体现为"透视法"/"视角"(perspective)这一以理性为主导的表征方式在诗歌、绘画和小说中的贯彻与运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无韵诗、玄学派诗歌、自然主义绘画以及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梳理媒介融合与时尚传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聚焦于二者汇流之视觉性特征的“多模态化的时尚属性”、“再疆界化的传播功能”和“非线性的社会意义”三个层面。从视觉修辞出发,反思媒介融合生态下视觉媒介的技术进步与时尚传播之关系,并讨论了时尚素养的培育,以期唤醒媒介融合生态下人们对于时尚的批判意识,以建构更加良性的时尚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掩盖了我国大多数成人没有媒介意识、还不会利用媒介的现实,也偏离了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潜含着的是一种成人文化的强权,也掩饰了成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落后于媒介社会的发展的窘境。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在成人媒介素养培养和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方面予以并重。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微博作为流行的网络应用,在显现其快速传播的优越性同时也暴露了其自身的缺陷——信息碎片化。首先借助媒介环境学宏观的理论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将微博理解为一种感知环境和符号环境,从信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解码三个层次解读微博碎片化现象;然后提出信息碎片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应正确处理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在应对媒介进行危机公关过程中能力如何?成为信息时代高校实现和谐发展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话题。通过对来自全国高校90名中青年干部媒介认知中媒介功能、角色认知及日常的媒介接触,对记者角色的理解,对媒介和高校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包括危机初现时的信息管理,危机中媒介选择、网络运用、媒介策略在内的危机中媒介策略的问卷调查,并在了解高校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策略、提升信息时代高校管理者的素质结构和领导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媒介融合的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融合平台的建构以及融合新闻的常态化,增强了受众参与社会公共活动、进行新闻报道及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已经被打破,实现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融合。媒介融合生态对所有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媒介教育需要从媒介素养向媒介素能教育转型,实现公民意识和新闻理念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从淮河文化空间化叙事话语与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媒介的文化和审美属性切入,探究淮河文化主题内容的拓展与创新。从淮河文化的空间叙事话语和影像媒介形态下的文化仪式与审美出发,探究淮河文化时空维度的转型。从淮河文化自身的主体间性及精神内涵着手,在立足时间性语词媒介的基础之上,探索淮河文化的多元媒介融合渠道,特别是在影像媒介中寻求文化的视觉影像黏性与空间化再生路径,最终为淮河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性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17.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网络已成为高校教育手段、文化构建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些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网络管理亟待创新。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回归网络为媒介的本质,遵循其媒介运作规律,还原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的功能,通过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复合型人才管理队伍的培养,最终达到提升管理高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媒介环境与现代人的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环境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论圆之一 ,由媒介内容环境和媒介工具环境组成的媒介环境在信息社会中与现代人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探究这一问题对减少媒介环境污染、消除媒介环境失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要]媒介环境学者认为任何媒介都不是价值无涉完全中立的介质,媒介自身拥有一套由语法和编码规则组建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媒介符号环境的限制,以符号系统定义的方式感知和思考问题。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所构建的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得出微信的媒介偏向主要表现在空间跨越、多感官延伸以及场景融合,并产生了技术追慕下人文失衡、感官全面延伸与截除下的“文化痉挛”、场景融合下“后区”前置等文化、社会和交往情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