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何代俊 《科学咨询》2009,(16):90-90
新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晤,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叶桦 《科学咨询》2006,(24):42-43
新的课程改革,把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突出学科的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淡化认知、技能的学习,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学生生存技能基础的一门课程.怎样才能让品德课散发出育人的魅力?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呼唤有效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陈旧的以"填鸭"式和接受学习为主流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它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特性的不断销蚀.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课堂呼唤有效活动.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这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起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和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奠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生活化"是这样描述的:"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可见,课程标准对道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现实生活是道德的生长点,离开了生活的基础,就无从谈道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告诫我们:"理念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泼、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采用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改革,把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突出学科的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淡化认知、技能的学习,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新课程以它崭新的面貌吸引着孩子们,孩子的心思,细细密密,如窗上的冰棱花,晶莹而透明,体现出的是生命的悸动与温馨,很多次我都被他们感动着——他们对小动物的体贴,他们办事的执着、专注,他们待人的诚…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实现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从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课堂氛围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人的实践离不开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更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为最好的学习内容.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