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与晋同祖。庄二十八年传:“大戎狐姬生重耳,”《国语·晋语》:“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耳。”狐突以狐姬故,事晋为大夫。可见,大戎狐氏本唐叔之后,无缘为戎族,当是晋支族入主诸戎实生重部落者。狐偃早年生平事迹,资料很少。据散见于史籍中的零星材料,  相似文献   

2.
晋栾氏、狐氏、庆氏皆为文王昌之孙、武王发之庶子唐叔虞后裔,栾氏出于厉侯福(辐)之孙、靖侯宜臼之子栾叔,春秋时期世系为:栾叔→栾宾→栾成→栾枝→栾盾→栾书→栾黡、栾鍼(无后)→栾盈;狐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为:大狐伯→狐突→狐毛、狐偃,狐毛→狐溱,狐偃→狐射姑;庆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亦未详。可见,栾氏、狐氏、庆氏三族皆属晋公族,按《左传》义例,栾氏可称之为“靖族”。此三族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栾成、栾枝、栾书、栾鍼、栾盈、狐突、狐偃、庆郑,此八子可称之为晋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3.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4.
子夏家乡温邑地处"河济之间",在出荥泽北流的黄河古道之西,又称作"西河之上",简称"西河"。西周至春秋初年,温邑为王畿内温国的治所。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前635年晋师勤王赶走狄人占领温邑,周襄王将温、原等四邑"赏赐"晋国。此后温邑先后成为晋国狐溱、阳处父、郤至、赵氏、魏氏采邑,战国前期属于魏国,从未有过"属卫"的历史。子夏自谓退居"河济之间",曾参谓其退老"西河之上",皆指其回到家乡温邑,与后世说他是"晋国人"、"魏国人"可以统一,唯一不能统一的错误说法是"卫人"说。  相似文献   

5.
陈平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朱顺玲陈平,阳武户牖(河南原阳县西北)人。秦末大起义时,初投魏玉咎,因说魏王不听,又受人排挤而离去。接着投奔项羽,任都尉。公元前205年三月投汉王刘邦,任护军都尉。在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最后打败了项...  相似文献   

6.
详解六月六     
《社区》2008,(17):42-43
“六月六”和“五月端午”以及“中秋节”都是一样重要的民俗节日。你了解多少呢?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  相似文献   

7.
主父偃献策推恩与汉武帝下推恩令应为元朔二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敏先生在《武帝令诸侯王自裂地分其子弟之制的创立年代质疑》(以下简称《质疑》,文见《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80—382页)一文中对司马光认为“主父偃的建议、《王子侯表序》所载的推恩令及《武帝纪》所载的元朔二年春正月诏,同发生于一年,三者所指是同一回事”提出怀疑。他认为:“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之事,应发生于元光元年之后和元朔元年之前,即公元前134年之后和公元前128年之前。旣然主父偃献策于这段时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外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辅佐晋文公的狐偃、狐毛兄弟。外戚干政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为历代史家所诟病。但是在战国后期,血缘宗法贵族社会向君主集权专制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代,秦国的外戚群体为秦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刑法理论中,有关想象竞合犯结构中"行为"性质的争议较大,主要有"自然存在论"和"规范评价论"等不同认识.作为想象竞合犯构成前提的"行为",不应当是法规范价值评价后的行为,只应当是作为存在面的、价值评价前的一般行为.当前,我国的刑法理论将行为在不同层面上随意使用,混淆了不同层次上行为的内涵和机能,进而造成理论上对想象竞合犯中"行为"性质的错误认识.其实,传统想象竞合犯理论中的行为,实质上是多个行为共同借用了一个"毫无生机"的"躯壳",即抛开行为主观面的,行为外在的、直观的、形式的一面,就是传统行为理论所说的"身体动静".基于行为的层次性解读和刑法中行为的前价值评价地位,想象竞合犯中"一行为"的判断标准应当是,而且只能是行为的主观要件;想象竞合犯中的"一行为"实质上是数个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共同"寄居"于或者"借用"同一个外在的、直观的、形式的"躯壳",即一个"身体动静".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在外族入侵不列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其"等级君主制"形成前的17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公元前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公元10世纪统一国家的形成;1066年位于欧洲大陆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军入侵;从威廉二世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的社会改革;1295年英国议会形成等历史阶段,从而使英国政体从"贵族民主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相似文献   

11.
杰出的作家都是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手法的高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运用犯与避手法最多、最为炉火纯青的一部.其作者把"特犯不犯"、"犯中求避"艺术手段发挥到了一种奇异至极的境地,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刻划、细节的描写、场景氛围的渲染等方面,出奇制胜、弃俗创新地运用这种手法,达到同中见异;同中见异,变幻多姿,引人入胜,为我们树立了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实践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632年,爆发了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战前,晋文公在被庐举行大蒐,“作执秩以正其官”。因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史家对“执秩”做出了种种解释,似均未切中。本文试就此问题,略陈一管之见。 为了考释方便,我们先就载有“执秩”之文及有关注疏胪列如次: (一)《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以下凡用鲁国纪年,史料皆出自《左传》):晋文公欲用其民,而问子犯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而不惑,而后用之,出榖戍,释宋围,一战而霸。  相似文献   

13.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1](P.1950)>这句话中的"狐鸣呼"是否存在着名词作状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一书"极"、"栋"、"柱"三字存在相互"代用"的情况;结合同书相关神话、该句语法、古注来考察,"四极废"之"极"字原本是"柱"之代用字,该句当释为"(擎天的)四根柱子倒了".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荆州松柏一号汉墓出土简牍记载汉武帝早期的南郡辖有"显陵"。本文从显陵的人口信息入手,指出仅有四百余户的显陵属于非常特殊的县级政区。西汉时代的县级政区中,只有侯国和陵园奉邑的户口数量少至三四百户。在排除显陵为侯国的可能性以后,可以明确显陵为陵园奉邑。西汉时代,诸侯王可以设置陵园奉邑,在各诸侯王国境内普遍分布着诸侯王陵园奉邑。南郡曾两度设置为临江国,显陵应为临江哀王刘阏的陵园奉邑。"显陵邑"设置于景帝四年刘阏去世之时。汉元帝永光四年,朝廷全面废除陵园奉邑制度,显陵至迟于此年废除。显陵的地理方位约在今湖北省荆州市北部,该地理方位与荆州松柏一号汉墓35号木牍南郡行政文书所展示的南郡辖县空间排列规律相符。荆州松柏一号汉墓墓主周偃,在出任江陵县西乡有秩啬夫之后,应在南郡太守府任职,至元光二年七月调任桂阳郡南平尉。松柏一号汉墓出土的南郡行政文书,形成于建元三年至元光二年七月墓主周偃出任南郡属吏期间。  相似文献   

16.
论语絮言     
<正>人不可以貌相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译:子游做武城县令。孔子说:"你在那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他说:"有一个澹台灭明的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称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是目前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不过由于子思的生卒年已不可考 ,若根据孔子 (公元前 5 5 1~前 4 79年 )和孟子 (公元前 3 72~前 2 89年 )的生卒年限 ,大致可以推断 ,子思离世时其十余岁的年轻弟子 ,在孟子 10岁时也已达到 90岁 ,难以直接向孟子传授知识。因此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19.
:乾隆中叶,遣犯始发新疆,发遣人犯数量众多且身份复杂.至乾隆末年,发遣新疆条例经多次增删,基本定型.本文重点依据满文档案,对乾隆朝新疆旗人遣犯的"年满安置"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讨旗民身份差异以及旗人内部身份差异在"年满安置"问题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狐"在先秦时代是作为瑞兽出现的,没有"淫"之意。《诗.齐风.南山》以"雄狐"起兴主要是因为狐在上古时曾作为高禖神。以后狐意象的发展分为两枝,在文学作品中则逐渐发展为"狐狸精"妖精形象,而在民间则逐渐发展为狐仙崇拜,走上神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