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旭春先生<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理论?>一文指责<文学理论新读本>误读了卡勒,然而,回到卡勒<文学理论>的上下文不难发现恰恰是张先生自己在"误读".他对<新读本>的诸多批评是不顾语境而仅仅吹毛求疵地抠字眼,这是断章取义而非"阅读障碍".他断言<新读本>"指导思想模糊"、理论框架"混杂",这流露出极强的归类情结;他对<新读本>导言第三部分"语言与社会历史"的回避及对"作者之死"的斥责显示其依然囿于英美式"新批评"的理论圈子之内.  相似文献   

2.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3.
<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以看似破碎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支离破碎的视角,还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为芬尼根守灵>揭示了睡者与死者之间的关联,而<尤利西斯>则在意识流中找到了清醒的人类联想模式的关键点;如果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追求新范式、新权威、新秩序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来重新阐述一种神话,表现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那么,他在<为芬尼根守灵>中则通过解构和去中心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他试图通过语言游戏来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并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楚辞>,即"楚人语词"."辞",不是文体名.当今学术界认为"辞"是文体之名,此说不能成立.<楚辞>与<楚词>并举,"辞赋"与"词赋"并称,"辞人"与"词人"同用.词、辤、(辤)(后二字今简作"辞")本义不同,但是三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本文考察了两汉至盛唐11种主要文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借用施特劳斯的术语,黑格尔对他的历史性原理有一个"隐微教诲"和一个"显白教诲",其"隐微教诲"在<精神现象学>第八章给出,其"显白教诲"则见于<历史哲学>绪论.本文是对<精神现象学>第八章黑格尔历史原理之"隐微教诲"的一个解读.黑格尔认为,"精神"产生自己并发现自己,最后达于对自己的概念式理解即绝对知识,这个"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历程就是历史.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在康熙二年作<明夷待访录>,提出二十年后交入"大壮"盛世的理想,并设计了这一盛世的蓝图.此后他毕生为之奋斗,其言论或明或隐见之于康熙八年的<孟子师说>,又见之于康熙十五年海昌讲学之时.及至康熙三十三年临卒前一年所作的"破邪论",他仍在遗恨"大壮"盛世之未能实现.全祖望"犹闻老眼盼‘大壮',岂料余生终‘明夷'"的诗句,恰当地表达了黄宗羲一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史上有南北两宗之说,但没有西部画派.元赵孟頫题范宽<烟岚秋晓图>时说:"所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实际上范宽所画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山川,他当时从南京移居终南山、太行山中,"对景造意".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乃至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充满丰富性与多元性的城市文化.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下,<诗经>中的篇章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雍容典重的雅、颂诗篇,变而为直抒胸臆、讽喻时政的变风变雅诗.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变风变雅"诗篇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篇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诗经>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记录了当时极其发达的城邑文明.<诗经>的作者不是下层劳动人民,<诗经>不是民歌.  相似文献   

10.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但终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1.
"隐含作者"新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恩·C.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他在后来的<隐含作者的复活:为何要操心?>一文中又旧事重提,再次论及"隐含作者"的存在.纵观其理论,我们发现:不管是他最初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还是后来再次论证的"隐含作者"的存在,其实都隐含着某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本文作者认为,"隐含作者"的确是存在的,但"隐含作者"存在的形式既是与真实作者互动的,也是与社会环境等共生的.本文以埃文斯、普拉斯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近日攻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例,探讨了"隐含作者"的真实内涵以及在其他叙事形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鲜明特征就是不断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的庄严使命就是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历程中逐步创立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之制"擘画"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之制"."中国之制"越加牢固,"中国之治"令世界惊叹."中国之制"具有组织优势、力量优势、政治优势与文化自信优势的四大优势,"中国之治"蕴含政党之治、人民之治、文明之治与世界之治的四重内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中国之治"引领和推动"全球之治".  相似文献   

13.
<新五代史>阐释了五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廉耻"的缺失,其"廉耻"观是以耻为核心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深厚的儒学背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个人、政治和国家存在的软基础.对"廉耻"观的易理推求,进一步从易理的两分性、统一性和变易性来认识"廉耻"观在<新五代史>的体现,这决定了<新五代史>的体例和史论,并体现了宋代经史合流的学术特征;<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反映了历史著述的"当世"价值和著者的"心术",欧阳修认为,五代士人无"廉耻",轻节义,这有助于以儒立国的宋代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宋代斯文之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舞遗风.上古巫舞是族群意识、情感的集体表达与寄托.西周礼乐将传统的礼俗、精神、信仰等凝结为文化价值,构建了文化秩序,并以之化成天下,维系政治秩序.春秋赋<诗>言志是"礼"的交往,展现了揖让文明的新交."<诗>可以群"是孔子对礼乐文化传统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与文化理想.孔子以"仁"作为群体关系的价值原则,对<诗>作了"思无邪"的情感概括,在审美交往中提升道德,实现群体的融合,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掌握命运、创造历史的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一书,经过近五年的研究与写作已经完成.其间,作者进行了多项意义重要的学术工作,包括:确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共具有深湛哲学修养的领导人与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工作者共同创造的新哲学形态,对它的新实践论的理论硬核和掌握命运、创造历史的实践主旨作了揭示,对作为其理论核心与实践主旨的逻辑展开的学理体系、方法论和哲学精神作了论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创新的丰硕成果作了梳理.<自序>是对这些学术工作的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千古不朽之作,是由文本中体现出的超越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决定的.在思想成就方面,全文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易经>和孔子、孟子思想中的传统忧乐观并有所升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先"字,要求国家顶级政治家不应黏滞于一时一事的政治得失,而应具有见微知著、由近及远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精密考察国家的发展态势,谋划出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发展方略;一个"后"字,则要求政治家在重大谋划取得成功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幸福安康之"乐"时,能保持"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情怀.在艺术成就方面,全文既成功将骈文与散文的写作技巧融为一炉,又成功将"赋"与"讽"两种创作方法融为一体,通过隐喻、讽喻等艺术手法的巧妙使用,达到了"精喻"的完美艺术效果.<岳阳楼记>既体现了中国"文以载道"的优秀创作传统,又体现出文质彬彬的最高文艺美学理想,堪称超越时空的经典美文.  相似文献   

17.
今本<山海经>描述的凤凰"饮食自然",并非指凤凰自由自在地饮食、歌舞之义."饮食自然"一词来源于道教经典文本,系指"饮食元炁"之义.在道教中,"饮食元炁"是指对生命本质能量--"元炁"的汲取,是对生命本然状态及活动方式的表达.因此,<山海经>描摹的凤凰"饮食自然"与"自歌自舞",乃构成了一种契合宇宙生命运动本质节律的象征形式,是古代中国人关于生命本真存在的神话图景式观念反映.  相似文献   

18.
在写于其晚年的<大人先生传>一文中,阮籍描绘了"士君子"、"隐士"、"薪者"和"大人先生"等四种人格意象.对于这四种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历来有颇多的解释,比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这四种意象,很有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四种观点.但笔者以为,作为其晚年的作品,阮籍在这里所做的,极有可能是对其一生的回顾、总结."士君子"、"隐士"、"薪者"三者则是代表了阮籍一生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大人先生"则是阮籍的精神归宿所在.而矛盾和苦闷之情,则充满着阮籍的一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建构起了其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其人生境界说开显了人的精神生命之四种存在样态: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实然样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应然样态,此即其"境界哲学".他认为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应由实然走向应然,其操作方法和实践途径即是"学养",此即其"功夫理论".<新原人>的境界哲学的架构是精当和圆满的,而其功夫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为使其功夫理论臻于完满,其"学养"功夫中的"养"的理论确有进一步开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恨不能"在路上" 又有一个学生在网上给我留言,希望我在课堂上讲一讲<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和"垮掉的一代",虽然他也承认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或是任何其他"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作品.多年以来,数不清的中国大学生把<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放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上,但却迟迟提不起精神去读它们,直到大学毕业,直到不再年轻.<在路上>和<麦田守望者>好像是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