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五千言,可称之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诗。缘于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思考,《老子》思想中充溢着两种精神:一是冲虚自然,一是探索人生,二者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古代诗歌分体没有明确的“哲理诗”类,然因我国诗人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有着强烈的宇宙、人生意识,其众多创制不乏浓厚的哲理意味。而在哲理诗篇中,出现在两晋之际的“玄言诗”、隋、唐时代的“道释诗”与宋代理学昌盛期的“道学诗”,又是其间三大重镇,循此可勾勒出古代哲理诗系列的主要线索。其中它们从《老子》那里汲取的睿智、理趣而呈示出的一种特异诗意美,更是有必要探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普遍认为 ,中国古代叙事诗是不发达的。但这实际上是在传统型叙事诗不发达的前提下作出的推论 ,而不是在对包括传统型叙事诗和说唱型叙事诗在内的中国古代所有叙事诗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令人信服的论断。我们认为 ,中国古代叙事诗应包括传统型和说唱型两大类 ,“说唱叙事诗”也应纳入古代叙事诗的范畴。虽然量大篇长的说唱叙事诗并不能改变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事实 ,但广义地看待并评价包括说唱型叙事诗在内的中国古代叙事诗 ,才能更好地揭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创作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隐含作者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叙事诗的视角变化和叙事表层结构并不清晰,其原因在于个人化叙事特点和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刚  汪朝霞 《江海学刊》2006,(1):230-231
长期以来,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我国历史上主要由统治阶级兴办的各项救灾备荒、养老抚幼、扶贫济困事业往往被斥之为“伪善”,因而难以引起国内学界重视,相关研究自然屈指可数。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视野的拓宽,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领域始受关注。经过海内外学者的相继开拓,现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1):27-37
在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蔡琰及其名下的诗歌长期寂寞无闻,直到二十世纪中才受到学者热烈的讨论。经过一个甲子的论争,许多海内外学者已认同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作。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的著作中对蔡琰的作者身份仍有质疑。本文试就此向宇文教授请益,并从母题及韵脚方面再次分析五言《悲愤诗》借以探索其作者身份。  相似文献   

6.
论《诗经》与中国古代诗学尚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在成为儒家经书之前先经过了史化.《诗》作为历史典籍,其权威性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便已普遍深入人心.孔子的《诗》说,是从前人和时人用《诗》现象总结出来的.孟子也把《诗》作为史,他的用《诗》、解《诗》大多是把《诗》作为古训的,即要以古为训而不是要以经书为训.虽然孟子已有将《诗》经化的倾向,但《诗》之由史转经则是由荀子来实现的.以《诗》为史和以《诗》为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者引《诗》是以故(史)为训而后者引《诗》是以书(理)为训,前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历史的权威性,后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思想的权威性.汉儒在忠实继承荀子《诗》说的基础上完成了《诗》的经化,史化的《诗》一经经化,其"史"的价值和地位在诗学领域随之至高无上,作为经的《诗》使中国诗歌史上的传统意识的核心具有了崇古和宗经双重内容.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与古代传统关系管见──常思敏先生《传统与现实生活》献疑朱宝信(驻马店地区卫校)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古老的传统文化究竟应当占据什么位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常思敏先生在《传统与现实生活》(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青 《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10-112
中国文化传统的许多特质影响到中国古代教育,统一性影响到官学与私学的办学,乡里情谊是学校昌盛发达的重要原因,讲求实用直接左右着教育内容,重视自觉、自律、自强,强调意志锻炼影响了修养原则,提倡静学与学术师承制约着教育原则与方法。认识与理解体现在古代教育中的文化传统,将有利于今天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歌中,悼亡诗始终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何谓悼亡诗:(一般指夫妻之间)“抚存悼亡,感今怀昔”①之诗也。由于自晋代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以后,“悼亡”就成了悼念亡妻的专称,因而有的论者认为悼亡诗始于潘岳。然而我们纵观悼古诗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第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悼亡诗,其中有一首《唐风·葛生》就是一女子哀悼亡夫之作。第二,我认为在封建“男权主义”时代,妇女处处受到歧视,历代文人的目光一般只对准了男人的作品,而忽视了妇女的悼亡诗,这其实是“男权主义”在文学中…  相似文献   

10.
<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人对它的阐释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选择孔子与鲁迅论《诗》的理由是: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具有开创范式的意义,自汉代之后,《诗》被尊为《诗经》,是不能被随便解释的,因而在近现代之前,历代对《诗经》的阐释并没有打破孔子论《诗》的范式。而鲁迅论《诗》则打破了孔子论《诗》的范式,而开创了现代的新范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论《诗》对于现代就没有意义了,相反,孔子论《诗》即使对于“反孔”的鲁迅,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易》意象与中国古代文论刘泽根(陕西财经学院)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宗经》篇倡言:“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而《周易》是一部专从“意象”的角度来展开论议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扫象则无《易》。它的深密几微的意象内蕴及独特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13.
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叶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综论古今文体的文学理论巨著。作者刘勰,字彦和,生于南朝宋明帝始元年(公元466年)前后,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左右。勰少时“笃志好学”,因家贫而不事婚娶,“依法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这期间他研究了佛学的因明学理论,并用之于晚年对古今各种文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本文采用以字(词)证史的方法,考证《说文解字》所蕴涵的以下古代特色丧葬文化内容:对"死亡"的界定;对人死的称谓;丧葬的方式;丧葬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西汉中期以前古代儒家论“乐”的综合性论著。《乐记》中的“乐”,为原始性的“乐”,其内涵是诗、歌、乐、舞、的总称。古代儒家首先重视的不是作为艺术存在的“乐”,而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必要方面的“乐教”。《乐记》反映了先秦“乐教”的主要特点:强调音乐的中和之美,反对侈乐;强调音乐演奏的次类相等,反对僭礼之乐;强调闻乐知德、闻乐知风,推崇古乐、反对新声。古代乐教与礼教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古代司法审判影响很深,它主要表现在司法中注意防止和纠正冤案、错案;注重情理法相结合;允许亲族相讼;互相制约的司法机构设置;注意保护弱者的权益;重视教育说服和息讼等六个方面.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刘军 《北方论丛》2009,(5):67-70
晚明的东林党议,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清议传统直接相关.中国古代的清议传统,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政治制度为其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清议这一政治现象对传统政治既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传统政治中伦理和政治不分的特性,使得清议往往具有泛道德性,进而偏离其政治批判的路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人们一向公认是《易经》。但随着《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已意识到需要追溯《易经》之源。 《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刘玉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正适应了当今的这种需要:专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源头,该书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发了与《周易》有密切联系而又大大早于《周易》的龟卜文化,而且也填补了国内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及其演变史的空白。 龟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19.
汉赋用《诗》以词章解读经义,内涵修辞、讽喻、引述、经传四方面,彰显了一代文学之赋的时代特征与用《诗》的文学传统。汉赋用《诗》以文引言,通过直引、论诗、乐歌、取义、取辞诸方法,表现出修辞艺术由言词向文本转化的趋势;汉赋于《诗》兼取三诗,而以《风》、《雅》为主,体现其偏重言情、陈义而略于述德的讽喻功能;汉赋引《诗》由断章取义到取辞见义的转变、对文学意境空间的重构,也使文章的意义得以增强;汉赋用《诗》有着以传解经的意义,内涵赋词与《诗》义的互文性,决定了汉赋对《诗》的摹写特征。汉赋首次以文学文本形式用《诗》,其引诗、解诗、化诗的文学化表现,以及常见的公式套语与举一例百之法,既隐含了赋体中经义与词章的矛盾,又为《诗》进入后世文学创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滥觞始 ,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划分 ,送别诗可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送别诗与留别诗都是以表达离情别绪为主的诗歌创作 ,但由于作者的身份、心境不同 ,因此在表达感情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