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风水在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营建方面有着重要影响,风水意象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显著特色之一。在今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要求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准确、全面的反映。本文对古代风水文化、风水意象对古代城市的影响及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风水观念起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选择与实践的结果。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长期生态实践经验的积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对风水理论发展的探究及扬弃,进一步认识其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以形成科学的生态风水学,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3.
风水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将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感悟。要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必须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风水文化的深刻理解,避免风水文化的神秘化与低俗化。本文对风水文化旅游理论研究和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风水文化旅游类型、旅游景区规划、风水旅游游憩方式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风水申遗:前景不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方面是风水申遗的艰难努力,另一方面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声如果不是受到韩国、日本风水申遗的"威胁",中国人可能不会在风水申遗这条路上走得如此心焦。中国民间风水申遗第一推手,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徐韶杉,每当谈起风水申遗这件事,都会反复强调:"风水申遗,不简单是申遗的问题,它的背后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问题。韩国人已经注册了端午节,风水这个事稍不留神就要被日韩申请去了。"  相似文献   

5.
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环境,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水文化凝聚看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风水格局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鲜明的美学特质和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风水景观的美学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和充分利用。通过对国内外风水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揭示风水美学的基本内涵、特质和价值,为旅游学界进一步探讨风水文化、开发利用风水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索传统民居聚落中天、地、人的和谐共生关系,阐述了风水文化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对于中国人居环境理想构建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的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分析这一文化现象所具有的先进的生态思想与科学成分,指出现代社会逐渐认识到了风水理论所具有的生态观和科学内涵。研究风水理论,正视其合理性,引导它步入正确的方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这对于现代景观环境学科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即将跨越世纪转换的历史门槛时,中国人需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过辉煌的时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也显露出其某些不能适应世界近现代史潮流的农耕特质,中国人在现代化中陷入深深的精神困惑和迷失。因此,重建精神家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重建精神家园最关键的是要构筑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的理论指导是邓小平理论。同时,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们也应积极吸收。这样,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中国跨入世界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与风水理论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识与风水理论的关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风水观念的体现,研究了风水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相地选址与布局、各种造园要素、园林组景手法等方面的体现,指出了风水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布局密切结合,并对中国园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水理论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潮州书院建置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发展受潮汕历史文化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表现出山林化、以人为重、因人而设以及学术性、办学的自由性等特点。潮州书院建置的具体定址及环境营划受传统的潮汕风水理论影响,注重山川形气与宅居方位的布局以体现潮人避邪趋吉的风水理念。潮州书院建筑的内部格局还体现出潮人文化以礼作为等级观念的象征意义以及平衡和谐之美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林木对国计民生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护林和造林。一些封建朝廷出台法规政令保护林木,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并成立管理机构以保证政令的执行。民间也制定乡规保护林木。古代除了大力提倡经济林木的种植,用以改善百姓的生计外,也大力提倡种植行道林、护堤林及山地育林,用以固护道路、堤岸,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阆中古城作为中国风水典范,其形象变迁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至汉晋时期,嬛得山水之利,从山谷之城发展为巴蜀重镇;汉晋至唐宋时期,得山水之美,从琅福地发展为阆苑仙境;唐宋至明清时期,得山水之胜,从堪舆胜地发展为风水典范;新中国成立到现当代,得山水之肥,从丝绸之都发展为风水之都;展望未来,得山水之韵,“山谷之城、风水之都”应为阆中古城新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14.
风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内外人类学家对风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文章对这些成果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沙琼村僜人文化生态旅游的具体规划设计实践,探讨"以僜人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体系,以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与现代社会的"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为基本理念,注重僜人文化传统,保护传统形态,维护和改善整体环境,引入新文化内容,进而对沙琼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今后西藏林芝地区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民族文化村寨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村寨现有的保护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其不足。以地扪生态博物馆为案例介绍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工作与经验,在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学者的调查研究和民间力量对中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作者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动力和有效实现仍要落实到文化主体,即当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风水是汉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实用主义则是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播的主要推手.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风水文化进入傣族聚居区,并逐渐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和应用,最终整合为当地建筑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来风水文化的引入和融合,既符合了当地居民趋吉避害的文化心理,也显示出重构民族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在人类与森林长期相互依存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所处地域、民族、城乡和国度差异,其衍生的文化形态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域、民族、城乡、国度和自身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将为人们认识色彩斑斓和经久不衰的森林文化提供另一参照系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挖掘芬兰独特的森林文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森林文化研究的借鉴意义,从以下4个方面介绍了芬兰的森林文化。①森林之子:与森林息息相关的宗教信仰及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使得芬兰人民自称为森林之子;②森林休闲文化:现代芬兰人建立了39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法律允许任意采摘浆果,开展湖边别墅度假等活动,享受回归森林为主的大自然的快乐;③森林产品:芬兰人民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拥有世界上最环保先进的造纸技术和最大的造纸企业,从木材里提取化学药品,利用木材制造各种日常用品,以及近年来芬兰的热点话题———生物质能源;④森林经营管理:芬兰人民通过法律来管理森林及科学经营森林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