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达周遍的"是X是Y"格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具有反义关系、成对互配使用的X、Y构成了一个集合,为"是X是Y"表达周遍提供了前提."是"经历了"确指肯定>凡指肯定>纯表指称"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是X是Y"的功能性质和句法位置都发生了转变:由述谓性成分变为指称性成分,由谓语核心位置移到了主语或话题位置."是X是Y"的功能语法化引发其结构发生了语法化.表达周遍意义的"是X是Y"具有一定性和离散性,这两个特点是所有周遍性成分所共同具有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一方面从意象的符号性、指义性等揭示了崔诗"人面桃花"意象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从诗的文化内涵及审美韵味方面分析了"人面桃花"作为中国文人爱情的精神原型.  相似文献   

3.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后人对"文气"说的内涵有许多歧解.在认真地考察辨析前人各种解说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文气"说的源流、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文气"之"气"是指文章的创作和阅读在展开过程中的流畅程度,"气"之"清浊"是指"文气"流动的轻畅或重滞这一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世陵 《中州学刊》2005,(1):138-142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为叹美之意.人不能言说"人生而静"的天性本身,但可以通过人的修道或澄治之功对天性施加影响.从天地之大德经絪緼化醇到生之谓性,表现为一种经由"生"之善道而从一般本体到具体人物之性的生成过程,因而天下无性外之物.但天道性命的客观普遍性需要"通之以道"才能实现,这既是指心超越形气的束缚而实现内外、己物一体,也是因为性道一体乃在于人"天德"自足.自足的天德会有污坏,需要敬治以"复旧",回复到"天然完全自足"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库恩"范式"丰富内涵的揭示,挖掘出范式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客观主义逐渐走向相对主义的过程,找出范式在语言层次上的不可通约性、不可比较性、不可翻译性和不可交流性,从而对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进行了批判,给科学发展倾注了人文的理解,同时也对范式的症结提出了新的置疑,为今天知识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8.
郭沂 《齐鲁学刊》2005,(2):10-15
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 "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和早期孔子开 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 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9.
王先明 《河北学刊》2001,21(3):68-73
将近代中国的"新学"等同于西学,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认识.本文认为,西学即"新学"的说法,并不符合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实际.因此,本文着重从"新学即西学说"的形成过程、新学的指属范围、新旧之争的历史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近代新学的民族定位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樊荣 《中州学刊》2005,(2):180-182
"啸"歌是风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啸主要有蹙口啸、啸指与指啸三种.其中指啸具有丰富的自然性、实用性、音乐性、超逸性和反叛性特征,最具特色.阮籍与孙登切磋啸术的具体场所并非在今河南省尉氏县东南,而应在今河南省卫辉市百泉镇苏门山上.善啸者受当时玄学思潮影响,崇尚老庄,在辩论上采取了一种比言不尽意更彻底的否定言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动量词"遍"最早见于<墨子>,在先秦文献中只孤零零的一例.考察动量词"遍"在早期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其最初只与特定的动词搭配,且限见于一定范围,特定篇章或者少数作者笔下.  相似文献   

12.
监管安全危机中的"后危机管理"是指在监管安全危机消除后,对危机事件的预防、识别、反应、处置、评估等环节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同类危机事件的处置机制和体制进行修改、修订和完善,对危机涉及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全面消弭危机所带来的内外部消极影响,增强危机干预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彭爽 《北方论丛》2008,(3):56-58
旁指代词是代词的一个小类,和"这"、"那"的连用,体现出旁指代词与心理距离的关系.旁指代词"另"、"另外"、"其他"、"其余"能够与远指代词"那"连用,表心理远指.而"旁的"、"别的"既不能与远指代词"那"连用,也不能与近指代词"这"连用,既不表心理远指也不表心理近指.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活跃的批评术语,"文学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文学的自足性,与"纯文学"具有同构关系。进入90年代,"文学性"存在四重含义:一、文学的属性;二、"旁逸的文学性";三、"残余的文学性";四、文学审美特点。"文学性"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本身并不具有严密性,其多重内涵出现的原因是:文学学科寻求独立性的理论"预演"与文学批评实践针对文学新现象开放"命名"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5.
"劳动创造了人"内涵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劳动与人"互生."劳动与人"互生,并非指有些人认为的劳动的形成与人的生成是两个并列的过程,而是指劳动的形成与人的生成为同一过程,即劳动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过程就是劳动的形成过程之互生互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了人的类本质,并内化在人的本质之中,最终使人与劳动融为一体,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这体现在正在形成中的劳动催生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各种属性、以劳动为基本生命形式是"完全形成中的人"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及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6.
"异域文化的可容性"在文本转译过程中所发生的机制作用,对于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翻译的多元理论与"文化的可容性"的多重影响直接有关;翻译原则的选择同样建立在"异域文化的可容性"机制的作用之下;当代语境下"异域文化的可容性"机制对翻译也在进行着有效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关键词批评"源于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的创造性想法,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开创了把"关键词批评"作为社会和文化研究有效路径的独特方法."关键词批评"以核心术语为考察重心,从历时和共时层面梳理并揭示出词语背后的政治思想倾向与人文踪迹,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开阔的理论视野.雷蒙·威廉斯视词语为社会实践的浓缩和政治谋略的容器,注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变化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政治意蕴.其"关键词批评"具有鲜明的反辞书性,主要体现在非权威性与文论性两方面:非权威性指其突破了以话语权威的姿态对关键词进行"一锤定音"式或日"标准答案"式的定评界说模式,表现出了开放性与延展性;文论性指其不像传统辞书那样宣称客观性,而是在对词义的简略梳理和精当辨析之中,隐含地表现了自己的立足点与批评理念,具有隐在的体系性和一定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8.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19.
刘长卿曾自称为"五言长城"."五言长城"究竟指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般人认为指五言中的长篇,也有人认为指五言中的短篇,即五言近体.实际上,"五言长城"应该理解为刘长卿对它的偏爱、实际创作数量的众多以及对其五言诗价值和艺术成就的倚重.  相似文献   

20.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7,20(4):51-54
"三隅"是魏尚书郎邓艾在规划边防形势时提出的一个地域概念,至今人们对它只进行了"大部地区"和"三边"的认识。"三隅"包括两层含义:一指坐落在魏国四周边防线上,同魏国的关系经历了和淮南一样降而复叛过程的三个地区,即西南的新城地区、西北的高柳地区、东北的襄平地区;二指"三隅"和淮南的关系。如果再把淮南这一隅加进去,即为四隅,用直线把四隅连接起来,即在魏国都城洛阳四周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方角,四隅正好处在四个拐角上。这不但提示人们在认识"三隅"时把淮南考虑进去,进行整体把握,同时也说明二者互相影响互相连动,制约着魏国的对外走向。这就是邓艾所言"三隅"的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