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可乐》2006,(4)
不会写字周末聚餐,大家点菜,主任见服务员很忙,亲自写菜单。"泡菜苕粉肉丝。"可能是受韩剧的影响,灿灿最近迷上了泡菜。主任挠头:"泡菜的‘泡’怎么写?"刘师兄:"泡妞的‘泡’啊!"  相似文献   

2.
正"麦莎"(台风)压境,狂风肆虐,大雨倾盆,妻子拿了尼龙花伞准备去买菜,我说:"今天风狂雨急,撑这种伞怎么行?还是撑那把‘老古董’保险。"她犹豫了一下,勉强撑起那顶竹骨油布伞出门了。她一回到家就高兴地说:"好在撑了这把‘老古董’,一路上许多人撑的尼龙花伞全被风吹得‘伤筋断骨’了。"  相似文献   

3.
"话题‘浙大学霸作息表太震撼了’冲上微博热搜,一张张精美、详细的日常作息表令人惊叹。""部分职场新人对年终总结怎么写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笔。"岁末年初,这两则看似没什么关联的消息,引起笔者的注意。"职场新人若能像学霸那样事先制订作息表,然后认真执行,积极反思,何愁年终总结无话可写?‘计划—执行—总结’何其重要!"这是笔者最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大家会第一个想到包公“包青天”。不过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包拯就只是开封府的包拯,他的一切事迹都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而为,这多少是受戏曲小说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谩骂与无知     
怡涓 《中华魂》2008,(10):37-38
读了近来报刊上的某些文章,不禁产生一个感觉:那些热衷于散布错误思潮的作者是不是黔驴技穷了?怎么堕落到依靠谩骂过日子了?这里试举一例:《随笔》2008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回忆文章,狠批"坏事变成好事"的辩证法,说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舆论导向’几十年来不是执著于这种‘坏事变好事’的混账逻辑,而是像小孩一样‘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甚至学一学梁山好汉的‘冤有头债有主’,也不至于是今天这样。"好一个"混账逻辑"!这种骂人的脏话都堂而皇之地搬到文章中来了!  相似文献   

6.
包拯与中华民族精神郭学信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可以说是一位声名喧赫、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成为人们所称道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包公墓志铭》开头这样讲:“宋有劲正之臣,日‘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  相似文献   

7.
    
我对着镜子看自己,个儿高高的,乌黑的头发,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我今年8岁了,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我最大的特点是“:凡事爱问个为什么?”有时候老师讲课正带劲,我好想站起来提问题。记得有一次,爸爸教我认字的时候,爸爸说:凡是带‘木’字旁的都与树有关。”我认到叶”字的时候,就问爸爸“:叶子的‘叶’也与树有关,为什么是‘口’字旁不是‘木’字旁呢?”爸爸一下子愣住了,不知怎么回答我,想了半天才说“:爸爸说得不具体,学习知识不能生搬硬套,懂吗?”我眼珠一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重庆巫山县官渡小学二[1]班@苏玉鑫…  相似文献   

8.
开心屋     
破译密码女儿怕小外孙在家偷玩电脑不学习,就给电脑设了个6位数的密码。前天我去做饭,见小外孙又玩起电脑游戏来。我问他:"你妈妈告诉了你密码?"小外孙摇头。我问他怎么知道密码的,他得意地说:"妈妈是开店的,我听她嘴里每天不停地‘发发发发发’,还听到有人说发就是‘8’。我在电脑上输‘888888’,还真把电脑打开了。"比赛吃饭小孙子吃饭很慢,有时我吃完了他还有大半碗饭没动。为了提高他吃饭的速度,那天我对他说:"今天爷爷和你比赛吃饭,看谁吃得快!"小孙子从小就争强好胜,听了我的建议就答应了。但他吃饭慢已成习惯,我故意放慢速度吃完一碗饭,他还剩小半碗。  相似文献   

9.
娱乐广场     
幽默与笑话举一反三“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糖酥饼的‘饼’字。”“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煎饼的‘饼’字呗。”“煎饼的‘饼’字怎么写?”“你这个笨蛋,我举一反三地教你,都不会。”弄倒梯子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跑进屋里对母亲说:“我闯祸了,我把梯子弄倒了。”母亲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梯子没有砸坏花坛吗?”“嗯,花坛没事。”“那……有没有碰着院子里的鸡笼子?”“没有,鸡笼子也没事。”“那就不要紧,去叫你爸爸把梯子扶好就行了。”孩子垂头丧气地回答:“爸爸在梯子上呢。”省油丈夫驾着新买来的小汽车…  相似文献   

10.
诗大序有这样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不足,战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仪(原名励国仪)的画,非但有诗情,更有歌的旋律和舞的韵味。她的画是她"情动于中"而形于画的表征。她借着传统中国绘画的语言,巧妙地结合了工笔与写意,细腻与豪迈的对比效果。这种独特的风格,非但充分显现了她个人朴质柔和的气质和不让须眉的胆识,更体现了她的‘知’和‘学养’。  相似文献   

11.
己已巳     
《阅读与作文》2013,(Z1):28
字典国里有这么三胞胎兄弟。大哥叫"己",二哥叫"已",三弟叫"巳"。有一天,独体字妈妈见只有老二呆在家里,就问老二,老大哪去了。老二说:"‘己’去了‘改头换面’发廊,理发去了。妈妈问老三哪去了。老二说:"‘巳’到‘异想天开’图书城  相似文献   

12.
邱金湟 《老友》2010,(7):25-25
1963年暑假学习班刚结束时,校长找我去谈话,说下学期要调我去挑重担——办两所隔日巡回制教学点。我觉得这词儿挺新鲜,就问:"什么叫‘隔日巡回制教学点’?"他说:"说简洁点,就是一人教两所村小。"我顿时愣住了:"这怎么行呢?你不是开玩笑吧?"  相似文献   

13.
国庆节时,交警叔叔还在上班,冬冬非常佩服,就拿起笔,给叔叔们写慰(wèi)问信。他开头这样写道:“敬爱的警察叔叔,您们好!”坐在一旁的妈妈看了,皱起眉头问:“你为什么要用‘您们’呢?”冬冬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您’是对长辈、老师或自己崇敬的人的尊称,‘交警队’里有许多叔叔,当然应该用‘您们’喽!”妈妈听了笑道:“‘您’是尊称,你说得对,可是‘您’没有复数形式,后面怎能加上‘们’而变成‘您们’呢?”“那么,遇到多数的‘您’该怎么称呼呢?”冬冬发起愁来。妈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讲解道:“如果称呼两个以上的人,可以说‘您俩’…  相似文献   

14.
当东坡当年与客同游金山,随着“我欲乘风归去”的吟唱而欣然起舞于“妙高台”上,并顾客自诩为“此便是神仙矣”之时,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九百年后的今天,会有人将其“归去”之意归之于想回京做官的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东坡在这里要表达什么?人说“写思君”,“言不知现在朝廷如何,本想回京,又恐受到谗毁陷害。”还有说得更具体的,认为这几句表明“他虽身在地方,却时时心在朝廷,关心着‘天上宫阙’的情况。”并引证分析道:“据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二句感叹道:‘苏轼终是爱君。’(《坡  相似文献   

15.
冯硕 《老友》2010,(6):39-39
最近一段时间,老妈不知怎么了,非逼着全家老少摒弃用惯了的纸巾,改用我们年轻人嫌麻烦的手帕,我百思不得其解。"纸巾方便不假,但却有不少缺点,首要一点便是造成资源浪费,不环保。你知道现在最流行什么吗·低碳生活!"老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帕客’。""是美国职业篮球  相似文献   

16.
车间里,巨幅横额高挂,批林批孔大会上,站出工人师付李永达,紧握拳头发了言:“林贼和孔二是一家。什么‘生而知之’、‘天才论’,要砸烂这根藤上的两个毒瓜。过去的放牛娃,不知机床摇把咋转法;如今手下机轮,革新零件套料卡。实践出真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的批胡,北大不是"主力军",无论数量质量都不及"偏离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得以置身于一套与‘胡适派’完全不同的文化秩序"的山东大学。北大学人的批胡,总体说来是感性多于理性,陈述多于论辩。他们确有他人不具的长处:能在三言两语之间,揭发外人不知的事实细节,还原被匿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很早我就和妈妈约定要过一个不一样的"六一",妈妈也神秘地告诉我,她已经准备给我一份绿色的感动,但却不告诉我是什么。妈妈的神秘挑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今天终于是"六一"了,我特别兴奋。放学回家后,妈妈已经等着我了。我急忙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怎么过‘六一’?"妈妈拉着我的手说:"你跟我来就知道了。"说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王士祯在《池出北偶谈·不避庙讳》中说:“唐避太宗御讳,率改‘世’日‘代’。予读皮袭美《文薮》,多不讳‘世’字。《鹿门隐书》一条云:‘三王之世,民知生而不知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厦门话的文白异读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罗常培先生在他的《厦门音系》里说:“各系方言的读书音跟说话音往往都有些不同,但是很少像厦门音系相差那么远的。厦门的字音跟话音几乎各成一个系统,所以本地人发音时特别要声明‘孔子白’怎么读,‘解说’怎么读。这一点要算是厦门话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