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养老问题的关键。农民收入低,负担过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又不断加深,给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巨大困难。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应综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新形势下稳定低生育水平,鼓励农村育龄群众少生优生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探讨和磋商: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口问题。200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了解农民、服务农民,解决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本刊特约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刘传江教授撰写系列文章,全面解读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本期起连续刊发,供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未来十七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 ,重点是农民 ,而重中之重则是农民增收的问题。这是因为 ,农民占全国人口比重最大 ,农民距离全面小康社会最远 ,农民增收最难。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必须从市场准入、迁徙自由、社会保障、投资税收、义务教育等制度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龙 《西北人口》2009,30(4):112-1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甘肃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刺余劳动力,直接关系到甘肃省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刺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研究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尽管这三个问题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考虑。同时,“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方面又不能等量齐观。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占中国人口2/3左右的“农民”人口问题,因为农村是农民居住…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农村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潇 《人口学刊》2005,(6):23-28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农”问题是制约吉林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还有很多不和谐的方面。在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条件下,分析吉林省农村人口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科学规划农村人口发展,对于加快吉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智 《西北人口》2014,(1):114-11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的脱贫问题是一个瓶颈问题。以甘肃为例,甘肃民族地区的农村虽经多年发展有了巨大变化,但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该地区农村待脱贫人口在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影响到扶贫攻坚政策的效果,亟待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0.
高和荣 《南方人口》2003,18(3):54-59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适应社会转型我们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惠及十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农村。现阶段制约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就是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为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黄德明 《西北人口》2004,(6):45-46,53
农村计划生育干部所处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比较艰苦,最易诱发心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提升。这些心理问题表象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渐严峻的现状,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度保障滞后、流动人口自身素质低下、社会教育与管理体系不完善四个层面,系统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快制度改革步伐、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构建三维教育体系等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移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兴事物,通过对我国城市贫困救助及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考察,重新构建了城市新移民的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目标不同,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已经有了相对固定住所和工作的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应该是通过规范的、系统的制度来保障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正常的社会保障。对于短期务工、常年流动的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是进行贫困救助,帮助他们在没有收入、没有工作、发生意外伤害的时候得到援助。  相似文献   

14.
周小刚 《西北人口》2012,33(3):6-11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在以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城乡差异制约下,农民工自身在城市尚难以完全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并且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然是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工子女获取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需进一步妥善解决,并且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公平又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选取户籍为农业户口的进城农民工样本,并对其15周岁以下子女进行性别年龄结构和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流动类型和不同居住地类型三个维度,对农民工子女的辍学率和就读学校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春运问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运是近十多年来在中国形成的一大独特的社会现象,因在短期内集中引发诸多问题而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春运既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又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味,春运问题实质上是现代与传统冲突的结果。社会结构空间上的人口流动、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制度性约束是春运问题产生的根源,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问题,必须加快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同步推进城市化与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结构的日趋合理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模式选择与我国“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严重偏低、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解析,指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实施城市化战略。农村城市化不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social cohesion index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s in high-rise group housing complexes through a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As a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on social cohes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 on residents’ social relation in high-rise housing were reviewed. Later, we selected different high-rise group housings of Kolkata, a city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India. We conducted few focus group surveys involving the residents of those high-rises and also conducted expert opinion surveys to identify a context-specific list of statements for evaluating residential social cohes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ponses of interviews from 652 residents of the identified high-rise housings from the same city, followed b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three factors of residential social cohesion were identified with adequat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is index holds huge potential to explore residential social relation in high-rise housing and carry out empirical studies,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in other cities in the country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of similar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人口汇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现象,本文从汇出地和汇入地两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历史长河中人口汇聚的基本动因,指出人口汇聚的吸引力包括资源、文明、机会和市场等类型,并把我国人口汇聚从古至今的主要流向概括为从北方到南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从国内到国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亓圣华 《西北人口》2009,30(1):51-56
运动不足、精神紧张、营养不平衡、环境污染构成了现代生活中妨害大众健康的四大因素,相比生理健康,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这已经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大众健康状况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农村社会变迁、以及“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影响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生活方式现代化导致的“文明病”、环境污染、拥挤、精神负荷超重等问题;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状况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学生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同辈群体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不断进行替代,是一个普遍的和重要的经济规律;认识并利用这一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性。基此,本文对智力资本替代物质资本这一经济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说明了这一规律的含义、表现、原因及作用,并在此项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