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汉语的“V+得+N+VP”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谈的“V+得+N+VP”句式是指下面这种句子: 1.气得他脸都白了。 2.看得我直不好意思。 3.打得墙上都是洞。 4.急得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结构较为复杂,内部语义关系变化多端。本文拟分类探讨这种句式,说明它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及其构成特点。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V+得+N+VP”句式简称为“V得” 句式。  相似文献   

2.
把句式N1 V1得 N 2 V2分为两组,对其各构成成分、句式的变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最后指出N1 V1得 N2 V2句式是述补句.句式A是主谓作补句,句式是B是述宾补句,述补结构内部带宾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歧义句式指一种句式有几种不同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复杂多样,多数是由于多义词的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或话境、语用不同造成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论造成歧义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我们主要论述的内容,本文只针对几组典型歧义句式加以分析,或许能使读者遇到此类句子时不至于造成误解。一、(V+的)~2+是+N句式V即动词符号,N是名词符号,(V+的)~2指这种“的”字结构表示的语义是双向的,既是施事又是受事。由于语义施受关系不同,造成一部分能套入这样句式的句子有歧义。如:①看的是姐姐。②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③援助的是…  相似文献   

6.
"除……外"、"除……不"、"非……无以"和"非……不"这四个句式都与"除非"的产生有渊源关系,且"除非"在唐代产生时均表"排除条件"的语法意义。此外,唐代的"N+除非+如此+方"句式在"除非"由表"排除条件"转变为表"必备条件"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为"除非"在宋代产生表示"必备条件"的句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英语N+N复合词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中的离心结构型复合词得到认知语言学界特别的重视,国内外学者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析英语N+N离心复合词的语义特征。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框架语义学、概念整合理论和LCCM理论在英语N+N离心复合词语义研究中的运用,以期对这类复合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视角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和"二+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和"二"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就语义方面而言,当"N"为组织机构类名词时,"二+N"一般表示次序,"两+N"表示数目的多少.当"N"为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时,在表示成对的亲属关系的集合名词前,只能用"两",不用"二";在与单称性的亲属称谓名词直接组合时,只能用"二",不用"两","二+N"表示次序.当"N"为名词性缩略语时,"二+N"表示次序,"两+N"表示计数.就语用方面而言,当"二+N"结构用来表示次序时,"二+N"结构常用来给事物命名,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当"二+N"结构用来计数时,它和"两+N"结构具有相类似的语用功能,即具有节律、简洁语言、复指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像"准妈妈"这类"准:+N"的语义模式是当代汉语中新出现的一种词汇现象.这种词汇模式表述的基本语义是"程度上还不完全是N,但可以当作N来看待".这种模式要求它的陈述对象处在"未N而必N"的语叉状态下,表达一种"对N的预期并先行在整个模式中提及N"的语义特点.凡是处在这种语义状态下并且具有这种语义特点的"N",都可以成为这种词汇模式的作用对象.此外,这种模式中的"N",必须具有由"非"到"是"发展变化的可行性和趋势,必须对于说话人、听话人或话题主体具有特别的意义,并且有"先行提及"的必要.研究这种模式的语义特点,总结其使用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词汇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二价名词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句式变换法说明甄别二价名词的限制条件,进而分析"对(于)NPa的NPb"结构产生歧义的条件。由于二价名词本身类别的多样性,从而得出结论,即用语义特征分析该结构产生歧义的条件远不如从二价名词的降级述谓结构出发来的更为简明。  相似文献   

12.
"VP+去"是一种常用构式,而其构式意义却体现出三种意义,即表示方式状态类的意义,表示目的的意义,还有二者兼表的歧义。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是与"VP"和"去"的语义关系特征以及"VP"的语义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义现象作为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有三种类型: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境歧义。虽然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交际者往往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停顿、语言环境以及对歧义语言现象作出词语、句式上的增换、变换这样一些方法来消除歧义。  相似文献   

14.
修辞结构"不是N的N",既否定N,又肯定N,从逻辑上说它违背了矛盾律;从修辞上说,它属于矛盾格的一种,它通过字面上的矛盾形式来揭示事物的实质,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修辞结构"不是N的N"定语和中心语都包含了名词"N",又可把它看成是定中同语式.定中同语式"不是N的N"中的两个N字面形式相同但深层意义不同是语义异化的结果.修辞结构"不是N的N",又是语言主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多义句式〔A〕“NPL+ V+ 着+ NP”与多义句式〔B〕“NP+ 在+ NPL+ V+ 着”的变换分析,证明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有条件的可逆变换关系,考察这两个句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多义句式的分化问题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清除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6.
刘忠华 《阴山学刊》2004,17(1):70-73
古代汉语的"为动"与使动、意动用法有质的不同.为动句是用"主·谓·宾"结构("S+V+M")表示了"S+为+M+V"式表示的语文关系的内容,二者是同义句式,可以共时变换;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具有多义性;使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谓、宾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为动句不同;使动、意动与为动同义变换的句式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理论需要语义和变换相结合。语义解释型变换为语言单位定性、分类和分化歧义句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连N1带N2"格式的语义类型有三种,分别为异类组合型,同类聚合型及离合型.其中,异类组合型表示"N1和N2两项都包括在一起",同类聚合型表示"列举两项以代表某个同类聚合内的全体",离合型表示"程度或强调".在"连N1带N2"的语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认知模式也有三种,即单核组合式、双核聚合式和双核凝结式.  相似文献   

19.
由"名-动量"式复合量词参与构成的"名+数量"结构在"动+名+数+复合题词"格式中能不能作后置定语,至今未有定论。在此持肯定的观点并就此加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V+P+NP"与"P+NP+V"结构中介词的语法特征进行研究。发现"V+P+NP"结构中的P典型性有强有弱,语言距离向动词靠近,同时P也使得动词的有界性增强。"P+NP+V"结构与述宾结构语义等同,但由于介词的作用,二者对信息有程度不同的凸显,并且有些述宾结构具有熟语性,而它们是不可类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