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是稻作文明类型,这里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适应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了稻作农业,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总之,岭南早期文化是由这里的原住民族的先民创造的.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是壮族开始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生存和发展的时期.但是,从秦到清中期,岭南壮族及其先民的人口一直占绝大多数,因此, 这一时期我们仍然把岭南视为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清中期后直到民国时期岭南汉族人口增多,我们才将岭南的一部分壮族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称为壮族地区,并以此为依据来了解和研究壮族经济.一个纯粹的壮族经济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历史上壮族社会的奴隶制问题,史学界尚多争论,难得一致。有的主张,壮族在秋春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并进入奴隶社会,唐宋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有的则主张,壮族没有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而是自秦汉起,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有的又认为,桂东、桂中、桂南地区的壮族社会,于秦汉之际便进入封建社会,而桂南地区的壮族则从秦汉开始逐步进入奴隶社会。由于壮族社会的发展不仅同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早晚及深浅程  相似文献   

3.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一种有别于汉族地区的统治政策.其中,壮族土司制度源远流长,对壮族聚居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研究壮族史和广西地方史的重要内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女博士詹妮弗·托克(Jennifer Took)所著的《中国西南地区的部族首领:中华帝国晚期壮族首领在土司制度下的特权》[1]①就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壮族土司的一部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外学者对中国土司制度的基本观点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边境贸易迎来发展大好机会的同时,边境传统的壮族农商文化受到现代市场经济和边贸发展的冲击,开始出现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呈现日渐衰落之势,甚至有些地区的农商文化已经消失在边境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壮族没有全民信仰的统一宗教.凡是接触过壮族历史和文化的人都会发现,壮族社会中最具特点的是巫、道结合的宗教行为和观念.和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壮族先民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宗教思想发展过程,并在现代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滞留着这些原生宗教的形式与内容.巫教即由古代巫觋发展而来.它和唐代以后传入壮族地区的道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宗教力量,一直主宰着壮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佛教和天主教也于唐宋和近代陆续传入部分壮族地区,但都未能在宗教活动上取得绝对支配权,更不如巫、道在壮族社会中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边境贸易迎来发展大好机会的同时,边境传统的壮族农商文化受到现代市场经济和边贸发展的冲击,开始出现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呈现日渐衰落之势,甚至有些地区的农商文化已经消失在边境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壮族乡村的社会结构。城镇化一方面带来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失衡,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壮族乡村地区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及教育等手段,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翰卿  王曾 《民族学刊》2019,10(3):44-49, 115-116
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朱陆王为主体的宋明理学浸润渗透于壮族先民地区,同时集中表现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壮族先民在精神文化上能够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资总结弘扬的思想经验。  相似文献   

9.
壮族古代人口发展情况,目前已难以确知。因为壮族正式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近现代的事,而史籍上有关人口的统计,是以地区计,而非以民族计(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壮族先民分布区域内并非纯为壮族,其间杂有其他民族。其次是壮族地区开发比较晚,又地处边疆,中央王朝鞭长莫及,长期由当地土官自治其民,中央王朝只有治辖之名,并未真正深入壮族分布区域内的每一片地区。所以,在统计这些地区的人口时,错漏自难避免。更有甚者,羁縻地区的壮族先民并不向中央王朝申报户口数。唐代时期,壮族先民有诸多名称,如俚、僚、西原蛮(黄洞蛮)、乌浒等,今日的壮族即  相似文献   

10.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1.
元明时期是广西壮族土司制度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王朝中央间接统治和壮族土司以其故俗世袭统治的双轨式管理体制下,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就之取得,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为强化其于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封建统治和各个壮族土司政权为巩固其世袭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上对地域农业开发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和壮族土司为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而采取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壮族土司统治区农业经济的开发,一方面为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夯实和强化了壮族土司制度统治的根基,使得壮族土司制度在元明时代得以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12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一员。壮族人口聚居、杂居的地区目前仍然是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广西操壮语的人口为1260多万人。这说明了尽管壮族和汉族相处了几千年.壮族人民在长期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壮语吸收了许多汉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但是壮族的基础词汇、语法结构还是没有改变。也说明了广大壮族人民是以自己的母语(壮语)去进行思维.从而使用一种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来发展民族文化、科学教育是必然的。同时,推动壮族语言发展的主力军是聚居区内的广大农村壮族群众。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立足在广大的壮族农村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双语教育活动也应立足于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是为广大的农村壮族人民服务的。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的挑战下.双语教育工作就应结合壮族地区社会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开展。  相似文献   

13.
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汉族人口向壮族地区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壮族主要聚居在桂中的柳州地区和桂西的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南宁地区西部以及毗邻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富宁、砚山、丘北四县。聚居在这些地方的壮族占全部壮族人口1300余万中的1100余万。这些地方各县汉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少的不到一成,多的约占五成,平均为二成半左右。文山州西部各县以及广  相似文献   

15.
壮族牛崇拜出现时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壮族先民曾流行过牛图腾崇拜,出现过以牛为图腾的部落。壮族先民最早崇拜的是本地产的犀牛和水牛。战国时期,开始有黄牛从我国西北地区传入壮族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后来与水牛一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牛耕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牛的崇拜观念,并逐步演变成对牛的崇敬与爱护之俗。这不仅在民族学资料方面有许多反映,而且也得到了考古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通过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的考古发现,对壮族及其先民牛崇拜出现的时间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6.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是壮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平台和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壮族伦理思想发展的价值引领,提升的价值导向,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壮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于对壮族伦理思想有益资源的挖掘、宣传和学习,通过保护、开发与创新,推进壮族伦理思想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凝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类利用自然条件技术和手段相对有限的古代。壮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并不优越,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特别是在瘴气广泛分布的古代,在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情况下,对瘴气的认识更是成为对壮族地区的地域和族群歧视。地理环境对壮族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短衣壮族一般被认为系骆越部落壮族的一个分支,然而从其生活习惯来看,短衣壮族与一般壮族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亲子关系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受独特文化的影响,短衣壮族的亲子关系独具特色。从田野调查的结果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亲慈"和"子孝"两个方面。对短衣壮族亲子关系的深入考察,将有助于发现其中的精华,这些精华蕴含着特定的法价值,对于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立法上,可以为我国的立法所借鉴。在司法上,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短衣壮族地区的亲子纠纷,同时亦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9.
壮锦是壮族人民的工艺美术织品.它是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古今中外.①壮锦不仅是现在还在生产和使用的精美工艺品,而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壮族织锦技术的研究,无疑会更加深我们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现代壮族织锦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环江、忻城、宾阳、宜山、龙州、大新、田阳等县.在这些分布地里,靖西、环江、忻城、宾阳等地至今还在生产壮锦.  相似文献   

20.
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地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迄今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有1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达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00多处,其中在6处遗址中发现有成批的墓葬,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年代均为距今3至5万年(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而百色盆地中的右江两岸发现的打制石器的年代约距今75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些发现表明,早在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壮族地区已开始有人类居住,并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