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吾尔族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舞蹈在艺术和文化上都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探讨维吾尔族舞蹈的美学价值,对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维吾尔族舞蹈的美学价值首先表现为,它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的艺术再现;其次,维吾尔族舞蹈还表现为一种文化价值;再次,维吾尔族舞蹈表现了它的自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与回族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回族和维吾尔族作为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在不同的时空地理环境中,生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文化上有着众多共同之处。从历史到现今,回族与维吾尔族在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频繁交流,使两民族在社会生活等方面有和谐相处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计维吾尔族人口720多万人,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历史的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其它民族一道,为祖国的统一,为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维吾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每一个民族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所有兄弟民族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在社会经济上的作用和影响将肯定会越来越增长。没有维吾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就不可能有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所以,彻底了解维吾尔族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经济上的抱负的独特性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需求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基础上,从日常生活、婚礼葬礼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女性社会生活影响。调研结果发现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女性的衣食住行、交往、婚礼葬礼、知识结构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伊斯兰教在促进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社区和谐等方面都可发挥积极作用。深入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助于维吾尔族女性更加清晰认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还可进一步增进其他民族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历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法,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维吾尔族先后使用了六七种不同的历法。深入地研究这些历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很早的时代起,维吾尔族的祖先就开始用十二属相来纪年。现代维语中的“木且力”一词,即直接导源于远古时代的阿尔泰部落语言,意为“十二属相”。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十二属相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就已经产生了,它是由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的古代游牧部落首先开始使用的,十二属相的内容与经常出没于他们身边的动物及游牧经济相适应。后来,曾活动于阿尔泰山及其附近的许多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的先祖都先后从这里吸收了用十二种动物名  相似文献   

6.
新疆和中央政权两千年的关系史是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基础,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维吾尔族在民族心理和行政区域观上已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内在需求。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事实和近期墨玉县、和田县万人搜捕暴恐分子的事例表明隶属中国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共识。与此同时,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泛滥的背景下,中亚极端宗教渗透衍生的宗教分离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构成了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自身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了维汉大学生面孔识别的跨民族效应特点.结果发现,与汉族几乎无接触的维吾尔族表现出了显著的跨种族效应,且民族特征对维吾尔族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维吾尔族几乎无接触的汉族同等对待本族人和维吾尔族人,未表现出跨种族效应;维吾尔族和汉族在面孔识别中普遍表现出了对男性面孔的偏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描述和分析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认为特色美、自然美、和谐美是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展示出的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指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审美特征的形成是与维吾尔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正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维吾尔族拥有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并且促进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审美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的构建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识别使湖南翦氏的民族认同经过了"回回"认同到维吾尔族认同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姓氏起到了标志性作用.随着人们对民族政策理解的深入,翦姓在民族认同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让位于血缘关系.有人认为湖南维吾尔族与当地回族融合形成"回维族",本文分析"回维"一词的来源,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回维族"并未形成,湖南维吾尔族与当地回族民族边界分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歪曲了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章通过对人种、种族、民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论述,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视维吾尔族的社会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湖南桃源枫树乡作为中国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伊斯兰文化呈现出大力复兴与迅速衰落并存的矛盾格局:在村民“集体记忆”、民族优惠政策和民族精英的主观建构三者不断作用下,该地维吾尔族文化出现了大力复兴的现象;但同时由于生产方式转变导致的涵化与现代化使该地维吾尔族文化又呈现迅速衰落的态势。枫树维吾尔族文化呈现出的这一矛盾状况体现了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解构与重构的必然,反映出在“文化超市”中民族文化既强化自身的特色,又与其他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婚姻习俗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揭示了维吾尔族古、近、现代婚姻习俗演变的根源自于其民族经济生产方式、宗教文化纽带 ,周边民族婚姻习俗的互动等因素 ,指出维吾尔当代婚姻习俗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受泛突厥主义的影响,导致我国新疆一些民族的少数知识精英认为维吾尔族与土耳其都是古代突厥人的后裔,甚至同属于一个民族——突厥族。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回顾历史,从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人口与种族特征以及语言文字特征,古代突厥与当代突厥语族语言各民族的关系,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所谓维吾尔族与土耳其是一家完全是扭曲历史事实的谬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疆喀什地区一个维吾尔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女性为视角,考察分析维吾尔族妇女择偶权利、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择偶范围或通婚圈的变化,以期从择偶深入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2年底发生在湖南省岳阳市的"切糕事件"的分析,一方面对城市维吾尔族负面民族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剖析,另一方面从当前城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角度来挖掘"切糕事件"背后隐含的社会性因素。作为弱势群体,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不仅和汉族流动人口一样受到城市社会的制度性排斥,而且有着由于民族身份带来的另一重弱势,在城市社会中处于"双重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回顾90年代以来关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概括,贡献十分显著。但是局限性同样存在。对后冷战时代所提出的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不同民族,如何在民族亚文化存在差异的条件下睦相处的问题,现有研究的应答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族名历代译写繁多。1934年,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呈文新疆省政府,请将“维吾尔”三字核定为汉文规范的维吾尔族名,新疆省政府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予以核准。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了维吾尔族非凡而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不仅是维吾尔民族的自豪,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从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文字来说,维吾尔文学在不同的时期,接受了古突厥语、蒙古语、天竺语、吐火罗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同时又采用过回鹘文,突厥文,梵文、摩尼文、吐火罗文、罗马文、粟特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和汉文等语言工具,记录了自己的文学作品,所以在厘定维吾尔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的时候,也必须考虑到语言、文字的因素。任何一个民族,它的上古文学在文字未曾出现以前,多半是靠口头流传的.随着民族文字的形成,创造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促使新疆城市维吾尔族语言文化变迁的深层因素是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而双语教育的开展促使维吾尔族教学语言的多元化,从而促进新疆城市维吾尔族文化变迁。党的正确的民族和民族语言政策为新疆和谐语言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证,和谐的民族关系决定了和谐的语言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装饰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地域辽阔,维吾尔民居风格多样,其中尤以南疆维吾尔族民居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民居装饰喜好绿、红、兰、白、黄色,而且喜好将上述色彩搭配,形成一种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气氛热烈而浓郁的独特效果。对绿、红、白、黄色的崇尚以及运用,是由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维吾尔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