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理论武器─—重读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论述有感卢开国最近,重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第二篇。对于马克思从资本不断运动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察个别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的关于资本循...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而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认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本文仅就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某些论述,谈谈对提高我国工业企业资金周转经济效益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否独立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否独立存在韩庆祥,戚叔平人的问题在理论探讨和意识形态论争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极大兴趣。从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阵营,有关人的问题的诸多争论,都是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6.
《德法年鉴》时期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其理论视野逐渐从“天国”到“尘世”、触碰人的解放的重要节点。沿着文本的印迹,可以看到:马克思以宗教批判的武器穿透“天国”的迷雾,摆脱了宗教世界;面对德国历史运动的局限和政治解放的内在限度,马克思以政治批判的武器跨越了政治国家;面对市民社会原则的化身和人的异己本质的流露,马克思“沉入”市民社会,抓住了当代问题的根源;在探索人的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人的解放的领导力量和普遍路径。马克思在研究视角从宗教世界、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到人的解放的不断转换中,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7.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9,30(1):62-66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重含义”是人们强加给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论述中只存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由于这种强加给马克思的理论被不少人认可,导致了一些理论混乱和不必要的争论,应当还马克思理论的本来面目,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探寻马克思经济学的真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际上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必要劳动和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的意义表明了社会对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需要规模及其包含的价值量的实现量.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环境主义者以“支配自然”为口实,指责马克思过分强调人对自然有意识的改造,忽视了自然的极限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从而把马克思视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面。这是对马克思“支配自然”的思想不加分析的结果。由于“支配自然”的目的和方式的异质性,马克思关于“支配自然”的看法也有着鲜明的不同。对于以“支配自然”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坚决批判其逐利逻辑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未来社会仍然存在的“支配自然”的事实,马克思在予以积极肯定的同时,还从其支配方式和支配目的中思考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质言之,在马克思那里,的确存在“支配自然”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却不必然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新自然本体论”解读陈天庆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人们较多理解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也有人理解为“社会存在本体论”(如卢卡奇)等。当然,不少人则强调马克思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如A·施密特)。笔者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新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10.
当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作为“人的科学”时,通常会面对两种置疑:一是海德格尔式的人道主义批判,二是阿尔都塞式的“无主体”的历史过程。但马克思的“人的科学”是其“历史科学”的“事情本身”,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经过了“无人身的理性”到“作为本质的人”,再到“现实的人”及其全面展开的三个阶段的现象学还原,因此,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革命真正地“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一度”。  相似文献   

11.
“类哲学”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哲学”质疑乐曦近来“类哲学”引起了许多哲学同仁的兴趣,似乎哲学界又产生了新理论。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看到,“类哲学”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并没有本质联系。首先,“类哲学”作为思维方式在形式上正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张加以抛弃的旧哲学。其次...  相似文献   

12.
“回到马克思”辨杨晓莉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西方或东方,重新解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从前所信奉的不少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本身或有差距。这使“回到马克思”成为一个当然话题。那么回到马克思的难点和出路在哪里?需要谨防怎...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关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论述存在一些误解,作者以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及其适应范围,以及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从而澄清了学术界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上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兰洋 《学术研究》2023,(6):20-25+4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考的重要母题,也是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歧所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过渡问题”的“商业化”解释做出了决定性的批判。他首先突破了斯密分工逻辑所建构的历史发展序列,进而重述了过渡的逻辑支点、动力机制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对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历史性的科学”,它突破了抽象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表层对立,在“社会—历史性”维度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运动的规律性,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在这里,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认清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于我们管好和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对“地域性社会主义”的扬弃秦闯“开放性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宏大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早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应“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不这样,共产主义就只能作...  相似文献   

18.
略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问题上的“不同意见”──驳“马恩对立论”毛石成勿庸讳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的前途问题上存在着某些不同的意见。这对于探索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本来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可是,所谓马恩“对立论”却似...  相似文献   

19.
再论马克思对“地域性社会主义”的扬弃秦闯真理是一个不断战胜谬误、从相对趋向绝对的过程。“扬弃了的错误或异在,本身即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①马克思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扬弃各种“地域性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确立和发展的。在剖析、清算“粗...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深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思想材料,邓小平理论深化与发展了马恩“跨越”设想里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