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例子:杰出作家笔下刻画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同一题材领域内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们的共性,他们共同的阶级本质被加以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后,常常呈出某些相似之处.左拉《金钱》中的萨加尔和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前者是十九世纪法国金融资本家.后者为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工业巨头,就给人以类似的感觉.在这两个人  相似文献   

2.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企图通过对《子夜》与《家》的艺术比较研究,将茅盾与巴金的比较研究这块空白提到世界汉学家们面前.本文的构成是:《子夜》与《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艺术风格的比较;艺术视角的比较;结构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左拉因为要做小说,才去经验人生;托尔斯泰则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做小说。”然后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①这里所说,只是写《蚀》时的情况。进入三十年代写《子夜》等作品时,茅盾实际上把“左拉方式”和“托尔斯泰方式”结合起来。就是说,他已经验了人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足以据此提炼《子夜》这样规模的大作品,为此又进一步去经验人生,作更充分的积累,然后进入创作过程。《子夜》就是这么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资本家系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语境。市民及其文学是茅盾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之一。茅盾研究了市民、市民文学、两种文学、中国市民文学等概念,认为都市、有产、工商是其基本要素。茅盾《子夜》的思想资源是他的市民文学、小资产阶级文学概念的合理延伸与发展,也是《蚀》的发展,是茅盾心灵中挥之不去的市民—资产阶级现代工商产业意识。1933年《子夜.后记》客观体现诸。茅盾1939年关于《子夜》的创作谈和1977年的后记,是对《子夜》创作思想资源的自我加述,间离与陌生了事实,体现的是中国现当代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演变的轨迹与缩影,妨碍了对《子夜》主题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茅盾与自然主义有一个较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茅盾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受着自然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茅盾本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子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左拉《金钱》的影响,但茅盾对于自然主义重在艺术上的借鉴,而并非思想内容上的摹仿;他对所接受的自然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重在承继一种为人生的科学精神,以创建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一直作为《子夜》的重大缺点,被评论家、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们所论定.当《子夜》发表时,茅盾就受到某些人的指摘,朱明的《读<子夜>》就是一例.茅盾在撰写《回忆录》时,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我猜想作者大概是一个忠实的立三路线者”当时,瞿秋白以“施蒂而”的笔名发表的《读〈子夜〉》以及一九三七年肖三为俄译本《子夜》写的序言《论长篇小说<子夜>》都明确地表示不同意这种指摘.  相似文献   

8.
《子夜》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高峰。本文依据茅盾创作《子夜》的史料,探讨了瞿秋白对茅盾创作《子夜》的启迪和影响;同时,作者也用具体的事例阐明了瞿秋白和茅盾两人互相翔、互相帮助的历史实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子夜》诞生以来,批评者们常常在评价过程中陷入社会批评这个单一的传统模式,并受限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入“意图迷误”的歧途。一旦我们换个角度来审视《子夜》,就会发现《子夜》的精神内涵中有着两大特质:一是主人公吴荪甫实际上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形象的全新的文化心理品格,是孤独的文化先锋和失败的英雄,这个形象突破中国传统的弱质人格,体现出茅盾内心深处的文化选择;二是《子夜》具有着现代悲剧的内涵,主人公不仅有清醒的悲剧意识,而且“悲剧知识”在他身上“臻于圆满”,《子夜》在揭示苦难命运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人类生命力的崇高感,从而使读者获得悲怆崇高的审美体验以及一种扩张、涌动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论《子夜》     
一一九三二年六、七月间,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的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以《火山上》和《骚动》为篇名,发表在《文学月报》第一、二期上。翌年一月,全书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的出现,引起了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巨大的震动。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左翼的理论批评家誉之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并且断言,“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纪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子夜>和  相似文献   

11.
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一贯主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有个从幼稚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张扬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其二,提倡左拉的自然主义;其三,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左拉生活在巴黎都市化走向高潮的时期,他的大部分小说或以巴黎生活为中心,或以巴黎为场景,表现了19世纪中后期法国经济发展、物质满足背后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的堕落。左拉小说中的巴黎是罪恶之城,其精神特质与人性的邪恶联系在一起。左拉运用狂欢节的意象和场面,表现了法国都市化时期人的欲望放纵和攫取金钱地位的野心,而酒作为左拉小说中影响人物性格、气质与行动的因素,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酒的自然主义及象征主义表现,左拉表现了处于“酒神”控制下的巴黎图景。左拉自然主义的人性观、理性主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对巴黎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创作深深地影响了矛盾的创作。从选材布局、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矛盾对托尔斯泰创作手法的借鉴。其代表作《子夜》是充分学习和借鉴托尔斯泰创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子夜》比较客观地展示了众多女性在 30年代上海上流社会中的现实处境和内心波澜。茅盾遵循男性叙事的传统 ,动用了过多的理性思维 ,无意中简化了女性的生活。先在的主题 ,严密的构思 ,使小说的文学审美价值大打折扣。茅盾的女性们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神话的色彩 ,反映了男性作家对现实女性的理想性变形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与毛泽东思想明确区分开来,有利于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周期性、阶段性与逻辑层次性.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发展,总体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时代转折,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和细腻入微的艺术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午夜之子》中有多种殖民文化意象无不与当时印度所处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民族与宗教等境况息息相关。拉什迪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午夜之子》中各种殖民文化意象隐喻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希望世界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各种文化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领导秋收起义部队率先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是由于他对处于低潮的革命形势估计较客观 ,特别注重正规革命军队的保存、建设和发展 ,并预先谋划了起义万一失败的退路———上山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是 :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比较中说明其必要性和艰巨性、长期性。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经济上从比较谨慎到急于求成 ,政治上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