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说唱类艺术形式俗讲、转变,随佛教之盛而兴起,并藉中古坊市制下寺院的娱乐功能而传播流行,促进了本土的说话从上层走向民间。宋代坊市制终结,勾栏瓦子出现,寺院遂让渡其部分娱乐功能。勾栏瓦子中盛行的说话,吸收此前寺院盛行的俗讲、转变的伎艺,而终臻成熟。说话的文本形式话本小说,亦借鉴了俗讲、转变的文本形式即变文的体制等因素,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始于鲁迅之手,又在其手中成熟。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和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鲁迅小说叙述层次的多维性,叙述角度的灵活性,叙述语言的含混性是其小说叙事艺术的显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叙事艺术也增加了其小说表达上丰富的审美含蕴。  相似文献   

3.
17世纪,文人成为白话小说阅读的最主要阶层,以苏州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阅读传播网络。白话小说在文人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有:承传、借阅、抄录、赠阅、购买;以苏州文人为中心的人际传播网络包括:以个人活动相贯穿的交游网络、以血缘或姻亲关系为基础的亲缘网络、以读书应举活动为主的学缘网络。  相似文献   

4.
从文艺复兴晚期到工业革命完成,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有闲阶级的形成,娱乐性较强的西方现代小说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小说阅读成了有闲阶层消遣娱乐的方式之一。纵观西方小说发展史,小说与娱乐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消遣娱乐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娱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其变成了娱乐消遣物,而且随着新型科学技术在娱乐中的运用,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给小说带来了在内容、形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革新;另外,小说作为影视等文化娱乐产业内容的源泉,也推动和体现着娱乐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鬼神因素,满足了文本的叙事需要,契合了特定时代大众的审美情趣,达到了娱目悦情的审美功效。小说用以神为戏的叙事态度,来迎合大众的审美娱乐心态;鬼神果报故事,体现抑恶扬善的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和公案小说特有的伦理教化意义。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鬼神因素表现了特定时代读者(听众)的文化接受心理,宣泄了群体社会成员普遍的情感,给大众提供了一个表现内心愤慨和娱乐情趣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清代浙东学派虽以史学名家,但小说成就亦值得关注。在小说研究状况方面,清代浙东学派经历了从文言到白话之嬗变。黄宗羲改写文言小说,全祖望以文言小说起兴,章学诚则将视野拓展至白话小说。在小说研究视域方面,黄宗羲、全祖望、黄式三、黄以周将小说作为博物之资,以文考释。章学诚则正视小说,以史通文。在小说审美范畴方面,黄宗羲品小说之趣,全祖望彰遗民之奇,章学诚喜言奇女鬼神,清代浙东学派的小说审美范畴经历了由趣到奇之嬗变。  相似文献   

7.
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大的市民阶层,白话小说以其丰富的题材和通俗易懂适应了他们的要求.由于大批文人和小说理论家参与到小说的创作和对小说的评论之中,使明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描摹世态的功能,明清小说的整体水平获得了逐步的提高和完善,最终完成了从"小道"到"文学之最上乘"的经典化历程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来说,之所以文言小说成熟在前而白话小说成熟在后,就是因为只有作为语体的白话文有了一定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才能谈到白话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它成熟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就正是民族融合的促进、宗教活动的影响以及印刷术的发展、纸张生产的扩大,加速了白话文普及的结果。之所以我国的白话长篇小说成熟在前而白话短篇小说成熟在后,则是因为白话小说源于讲史,而说话之中又以讲史为最盛,因而也成熟最早  相似文献   

9.
古代白话小说"把/将"字句语体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拟采用归纳、分析以及对比法重点探讨古代白话小说阶段,“把/将”字句出现的一些比较独特的用法、功能;并探讨了“把”字句与“将”字句之间在语体功能方面的分工,从而得出了随着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的不断发展成熟,作为新兴的口语句式“把/将”字句在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功能的分化也越来越清晰,并产生出了一些只在这一阶段所特有的用法,但是随着汉语的发展以及语法的不断规范,“把/将”字句的某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却不再出现,使用范围也有所减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吴趼人小说在语言上实现了浅白化,在文体上取消了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有诗为证”的程式和大量引录诗词曲赋的惯例,在对人物进行绘形时摒弃了古代白话小说代代袭用的套语典故、陈词滥调,转而运用平实、逼真、细致、准确的笔墨。这些努力在客观上使得新小说的文体比以前更为纯净,从而使其更接近了现代小说体制。以吴趼人为代表的新小说家在纯洁小说的文体方面,为中国小说艺术的现代化作出了一项至今仍鲜为人知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唐传奇的娱乐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有意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传奇小说。唐传奇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作者多为文人,他们为求上层赏识以中科举,努力展现自己的才华文笔,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突破了史传的影响和束缚。他们强化小说的虚构特征,丰富小说的内容,像琐屑的日常生活小事、流传朝野的笑话和佳话、民间流传的精怪传说、有悖礼教但动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等,都成为了小说的题材。小说的娱乐功能还表现出内容“奇幻”、情趣“高雅”却又语言“谐谑”等相互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观的文化坐标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小说观存在着功利主义和超功利或反功利主义二元对立的格局。它们不仅是中国小说观念的双重变奏 ,还构成中国小说观念坐标体系的两根轴 ,使各种小说观都能纳进这个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偏于前者的有小说救国论、载道论、启蒙论及其改造国民性等 ,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宣传作用 ;偏于后者的有娱乐消闲说、消遣说、游戏说等 ,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存在很多意象性人物名字,小说人物的姓名除了在作品中承担人物形象的符号作用外,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或者指示意义,这些意义一般是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或汉字的意义而生发出来的。这一类型人物多见于白话小说中的世情小说,他们一般充当的多为小说配角。从这些人物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褒贬态度,明显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特征,是叙述者或作者直接介入作品的一种方式。小说中之所以出现意向性人物名字,汉字的独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词话》中有很多描述尼姑宣卷活动的情形,其详细程度及所占篇幅,在我国小说作品中属仅有的一个现象。《金瓶梅词话》中所反映的尼姑宣卷活动是我国民间宗教文娱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而这种形式历史上也仅在山西介休一地实际存在。本文拟将这一书一地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做对比研究,由此认定山西介休当是《金瓶梅词话》中尼姑宣卷本事来源地。  相似文献   

15.
李渔和高乃伊是17世纪中西戏剧界的艺术巨匠,在剧本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二人戏剧功用论的内涵都很丰富,然而就此作比较研究是迄今学界注意不多的内容。李渔和高乃伊对娱乐的理解虽不尽一致,但都持娱乐和教化归一的观点,认为戏剧要通过娱乐而发挥教育、风化作用,使观众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就如何实现寓教于乐的问题,李渔和高乃伊的观点也呈趋同之势。李渔和高乃伊的戏剧功用论是各自社会文化和艺术传统的产物,都带有自己民族、时代的鲜明烙印,但仍体现出共同的文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历险记小说论纲--以《西游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同样存在着历险记小说类型,它的发生与游记有密切关系。《西游记》、《西洋记》、《镜花缘》在历险记小说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家根据文献记载来虚构和想象异域风土人情,寄寓对中国现实的思考与讽谕。与西方同类小说不同,我国古代历险记小说常写群体历险,多采用人物连缀故事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18.
金庸武侠小说达于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古典精神的复活.春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模式,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表现.小说中春恨与情欲的伴生以及春恨的意象表现的主题学角度阐释,是我们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古典精神的发掘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娱乐性是金庸在谈及文学及武侠小说时所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娱乐性很强,这源于金庸自觉而大量地调动和运用了一些娱乐元素,主要在于以悬念和巧合展开叙事,极力挖掘并描绘人物的情爱世界,极富神奇性与想象力的武功描写,以及充满喜剧性元素,尤其是设置喜剧性人物和赋予人物性格以幽默、诙谐、狡黠、机智等特质,从而使金庸小说既扣人心弦,又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