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累计这5000亿元.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中,"抓革命"被放在首位.在1966年和1967年最严重的动乱期间,全国有不少地区停产"闹革命".尽管十年中全国经济总趋势是发展的、上升的,但增长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认为:宪政就是立宪政治,立宪政治以议会制度为体制外壳,以国民的支持和舆论的声援为后盾,其精神特质在于控制政府权力.在宪政方案的选择方面,不存在完美无瑕的政体,民主共和政体也并非只有优点而无弊端,也不存在可以普遍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政体,一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该国的国情和民情相适应,并且受一国国民的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在宪政的路径选择方面,他反对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不可能造就立宪政治,而只能是新式的"武人专制".  相似文献   

3.
孟广林 《中国社会科学》2014,(4):184-206,209,208
受"辉格派"史学的影响,诸多西方学者一直强调中世纪英国盛行限制王权的"法治传统"。然而征诸史实则不难发现,在当时的英国,虽然流行着由日耳曼法、封建法与神法融合而成的"王在法下"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并不能真正地限制独裁的国王。被视为体现这种"法治传统"的议会,虽然有时限制君主的权威,但仍旧是国王的议会,从根本上说是支持王权的。大贵族集团利用议会来争权夺利,不应该被视为宪政意义的"革命"和"实验"。对西方学者的这一"辉格版"诠释,我们应该重新考量,在研究中将"思想中的政治"、"制度中的政治"和实际发生的政治区别开来,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载泽在《考察政治日记》中,使用了"议院"、"国会"等议会术语,较为具体地论述了日、英、法等国议会文化。当时,清政府已威信坠地,为了自存开始了"新政"改革。作为大清重臣,载泽更关心的是在当时的危局下如何实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的目标。总体而言,载泽对西方议会的认识颇为深刻,但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其对宪政制度本身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缺乏必要的研究,更没有就如何将西方宪政制度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相结合作深入的思考。这就影响了他对西方议会本质的考察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民初国会是辛亥革命的产物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这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同盟会的主要革命纲领。1905年同盟会成立宣言,把“建立民国”曾具体概括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就是宣布把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议会制度,作为革命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蔡蕾 《理论界》2007,6(3):200-201
在17世纪初以英王和议会为主要对立双方的宪政冲突中,英国普通法职业团体为了维护“法律至上”的宪政传统和自身的职业利益,成为了议会的合作者。在他们的推动下,议会的理论水平和斗争力量得以提高,议会斗争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首届广西省参议会参议员选举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省参议会是反映民意、表达民心的重要参政机构,同时也是各种势力争权夺利的主要场所.1946年,伴随着"宪政"的行将实施,各省民意机关纷纷从"临时"阶段转为"正式",省参议员的产生亦从"委任"改为"选举".围绕着广西省参议员的选举,各派系为了集团利益,不择手段,抛弃选举的民主、公正精神,违法舞弊,致使竞选流于形式.选举所产生的参议员亦因此而缺乏足够的社会代表性,动摇和削弱了国人对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本已脆弱的信心,另外选举也为其后广西省参议会议长选举纠纷之形成埋下了恶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宪政建设史的回顾,分别运用"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概念分析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障碍与路径.本文认为:完全工具主义的宪政建设理念、缺乏宪政制度运作的适宜的社会生态条件支撑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特殊的路径依赖问题.面临变化了的宪政制度建设环境,需要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范式转换,其主要内容是突破宪政工具主义的思维定势,肯定宪政限定政府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初理念;借鉴新宪政论的观点,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美德;在确立制度权威的基础上,推进全面综合型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初段祺瑞复出担任总执政时期,打着"和平建设"旗号,为回归"宪政"而作的努力,既是提升个人声望、巩固自身地位的需要,也是革命风潮汹涌而至时军阀政治走向末路、北洋军人领袖在审时度势后所作的一个明智选择.其在内政、外交上"改弦更张"的表现,不应视为虚假之举.不过,段氏为"修制"所出招数和努力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既有北洋内争加剧、段本人缺乏实力和整合资本的因素,更是遭遇外部革命风潮强势冲击的结果.段氏"修制"无果及其后执政府的倒台,表明民国以来主要由北洋军人控制的"有共和而无宪政"的体制已完全丧失了自我修复和更新的能力,其失败预示的不仅是北洋统治的崩清,也预示了中国社会近代政治转型就此告别了十多年在"制宪"道路上的曲折和彷徨,取代它的将是一场以建立"党治"政体为目标的激进革命.  相似文献   

10.
沈阳先生在"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虽然可以理解,不无积极意义,但有三个大的方面仍然值得商榷:一、基督教教义与宪政理论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此把两者用线性因果关系捆绑在一起,以基督教教义去证成宪政政治正当性、真理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二、基督教及其教会组织对此岸世界宪政政治实现的促进,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权力得到有效制约的政治文化环境,而不是它直接卷入现实政治、积极去从事激进政治运动;三、宪政政治体现的正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底线性的和"消极被动"执行的世俗正义,它和由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教义规定的,带有真理性的"普遍秩序"与"普遍价值"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于民 《文史哲》2012,(4):159-168
从1690年英国财政解决所建立的财政权规制的作用和结果看,其宪政性质和意义相当明确。通过关税财政权规制和短绌财政权规制,君主政体的财政基础几乎消失殆尽,王权及其政府形成了对议会的根本性财政依赖。议会利用财政权规制产生的财政依赖,在渐趋经常化、制度化召开的议会会议上,通过自己的财政权力影响行政政策,逐渐控制了中央行政权力机构,实现了权力向议会的重大转移,把王权及其政府拉入了其划定的宪政轨道,使英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京派小说家有着浓厚的"桃花源"情结,在其所营造的乡土田园小说里反复描摹着自然环境之美与自然人性之美.京派小说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乡村世界的文化原型,其实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13.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且不带引号)进入了全国性的夺权斗争阶段.根据文革"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部署,各单位(或部门)和各地区按照"三结合"原则(即由解放军代表、革命群众组织代表、革命领导干部代表)组成文革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  相似文献   

14.
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政党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默海 《兰州学刊》2007,6(8):131-134
民国建元之初,孙中山信奉自由主义政治,主张在宪政框架下开展政党政治活动.后来,孙中山放弃了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观念,主张"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孙中山政党观念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这个时期中国不宜开展政党政治活动;直接的原因是民元之初的议会政党政治试验的失败使孙中山对自由主义政治产生的怀疑;而苏俄的影响则是孙中山政党观念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6.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刘松来 《江汉论坛》2007,(11):109-1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堪称汉代经学文化的标志性术语,以往人们往往将它视为汉武帝的"专利".本文借用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选举制度、郊祀制度和博士制度三个角度加以考证,令人信服地得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汉成之世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因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关心自己.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自己,也就不懂得关爱地球.人类文明因此而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为能走出现代文明的危机,必须破除现代性的三大错误信念--经济主义、独断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破除了这些错误信念,才能实现"人性革命".实现了"人性革命",人们才能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就是修己进德,就是"觉知自己深处的真实",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以求得平衡".当多数人都懂得关心自己时,地球生物圈就能得到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20.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建国 《北方论丛》2005,25(6):102-106
中世纪英国的宪政模式是司法型的,国王权力在司法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不受限制.而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强大,司法领域越来越难以约束和规范国王的权力.最终,英国通过将中世纪司法机构的议会改造成近代立法机构的议会,来实施对国王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并完成了代议制型宪政模式建构.司法型宪政模式向代议制型宪政模式的转变,标识了近代英国宪政模式的转型.宪政模式转型完善了英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也就为近代英国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