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值北京解放60周年和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由解放初期的纯消费型城市,变成了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北京作为首都和区域性的特大城市,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总结。北京社会建设60年研究既涉及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建设,又涉及社会事业和社会生活建设,是集史实陈述与理论创新,实践反思与前瞻预测于一体的研究,是对理论界和社会学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陆学艺在社会建设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陆学艺社会建设思想可以概述为10个方面:社会建设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中国社会建设重点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问题;中国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要明确主要任务和发展阶段;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要放手发动群众;把社会建设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和世界现代化大背景下研究。这些思想在中国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内涵意义和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论断及其相关研究为背景,通过借鉴西方学术界以“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对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梳理了中国社会组织的本土化研究进展,提出超越二元对立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分析框架,阐释了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学理可能性,并结合北京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实践分析了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3月,由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合作成立。主要致力于开展社会诚信领域重大问题研究,探索如何大力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为首都社会诚信重大问题研究中心、学校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中心,为首都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与理论支持。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旨在整合高校及相关单位资源,充分发挥北京交通大学专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概念以来,社会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但是,将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领域却鲜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在厘定社会建设相关概念基础上,尝试构建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以便为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学术界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希翼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党一直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适时地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制定、调整、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更加着力完善新型的社会政策体系,"党的社会政策"也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术界和政策界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社会管理依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人们往往是在不同的概念维度和实践方向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缺乏共同的话语基础。根据现有理论成果,目前已经形成了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五种不同路径,即社会控制(维稳)路径、社会政策路径、公共服务路径、社会组织路径和国家建设路径,沿着不同的路径将产生不同的社会管理创新结果。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实际工作部门工作的重点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文章认为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核心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重点是深化体制改革,要点是制定规划。着力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情绪基调和感受,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中国学术界广泛重视,也成为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1.
北京社会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1阶段: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30年。是一个睦折发展、动荡不安、以斗争为特点的社会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首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进行了高度概括;其次,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通过结构视角分析得出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15年的重要论断;最后,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认为应从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社会结构调整4个方面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运用于我国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分析了我国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总结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主要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不要四面出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等。这些观点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状况并不理想。学术界虽然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未提出促进其社会融入的有效策略。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发现,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影响。将此作为研究综述的切入点,在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并做出进一步的评析,探索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越来越快,相关研究也是层出不穷。通过梳理"中国知网"40年来收录的学术论文发现,社会治理研究的论文数量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急速增加,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于"社会治理"的观点众多,对其概念和内涵的使用多有重合。目前有60多种社会治理提法可以被大致分为6类:政府主导型、协商合作型、预防预见型、流动整合型、情感包容型和任务事件型。未来社会治理实践可能更加注重面向文化、情感和心理层面,同时,全球性、流动性治理增加,多元协商式的共治共享型治理和预防预见型治理将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是研究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并与之融合于当代中国的新形态表征。随着我国经济实践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展开,学术界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争论分歧,亟需从概念界定、学科交叉、理论演进三个层次对其科学内涵作进一步的探讨回应,从而深刻理解并切实把握社会建设的本质属性及外在表征,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的演变过程。由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融合政策刚刚起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处于低水平阶段。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成为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建议重点排除流动人口的融合障碍,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并加强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监管和全国性协调,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的农民工能否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能否与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针对现阶段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来,国外学术界在犹太一基督传统研究领域中对波斯时期的关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不少专著和论文问世,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孟振华博士新著《波斯时期的犹大社会与圣经编撰》(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是对波斯时期的犹大社会与圣经的编撰进行专题研究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力作,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社会与经典关系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6,(4):79-84,93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执政党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在新的发展观的观照下,社会事业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但就中国目前学术界而言,不论社会事业的涵义与意义、现状与问题,还是发展思路与对策,都还缺乏较好的解读、定位和求解思路。本文分析了社会事业的涵义与意义,考察了中国社会事业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填补学术界目前存在的空白,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