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的最大难题,也是说明和论证主体历史选择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们着力把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一种客体运动来探讨,忽视历史过程的主体性,没有把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主体人的活动规律去研究,社会历史规律似乎成了一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独立社会力量.这种从客体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是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政治性与政治主体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虞崇胜 《文史哲》2002,23(4):57-62
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人 ,从其本性来说 ,都是政治人 ,人的政治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既然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那么 ,现实社会中的人就理应成为政治主体 ,成为主导政治发展的基本力量。一些研究者之所以将大多数人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 ,除了未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区分开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未将人类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加以区别。只有将人的政治主体性地位与人的政治主体性实现、人类政治生活与政治管理区别开来 ,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性才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管理才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的科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主体性问题,首先要了解主体性的内涵。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性的进一步具体化。所以,主体性乃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规定性。正是这一规定性,使主体不仅与动物(有人把它叫“动物主体”)、与“人工主体”区别开,而且又与客体区别开来。可见,主体性的内涵,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的主体的基本属性。其内涵包括着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与上述属性对应的尚有主体的变动性、依存性、意识性(有人也叫主观性)、个体性和平凡性等。在主体的上述属性中,最能体现主体性本质的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主体的上述属性,便构成了主体性的基本涵义,它们在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5,(11)
"理性"和后天社会性,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亦即都难以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二者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说和劳动本质论在逻辑上的必然结论,也是摆脱卡西尔的符号本质论之困境的可选之路。"理性"是指只在人类独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之必要条件的人的一种独特功能。后天社会性是指由人类理性参与所创造并反哺锻炼个体理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机制。后天社会性不同于动物的先天社会性。缺少理性,人类社会就与其他动物社会无异;离开人类的后天社会性,个体的理性就无法得到培育锻炼。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7.
人不仅因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从而使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而且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和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的。人的生命结构的非专门化,造成了人的生命功能的欠缺──本能的缺乏。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这一弱点,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了最低点,这就决定了人这种特殊物种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超越生物的(生命的)生存方式,在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生存与进化。这种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即实践的方式、生产劳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自由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分析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规,我们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意志自由、活动自由、人格自由和人生自由四大基本层次,它们分别构成了人的潜在本质、现实本质、理想本质及其三者的统一。一、意志自由:人的潜在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之为人的特殊规定性,是指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多方面的。人与动物之间在潜在能力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够超越生物本能的束缚而获得意志自由。从哲学史上来看,很多哲学家都从人的潜在能力这个角度提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意志自由。文艺复兴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性原则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园地。过去那种脱离人的活动,把历史唯物主义变成某种客观主义的公式叙述的倾向正在受到冲击。肯定社会本质的实践性,也就是肯定人的历史主体性。实践作为历史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探讨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时,首先就要涉及到何为人的本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近十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却是众说纷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观点主要是: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只有把人放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才能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回答;2,由于人的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并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人…  相似文献   

11.
“社会规律的主体性”,这是近年来一些论者的热门话题。提出这一命题的同志认为:“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这一最高关系中,主客体的区别是绝对的。”承认人是主体,也就意味着承认“社会是主体”,“社会运动是主体的运动。”于是断言:“社会规律是自为的规律,”“社会规律有主体性。”并且认为,只有承认社会规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性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人性和人的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性总是从各种侧面表现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也总是要通过人的各种属性表现出来;脱离了人的本质的人性和脱离了人性的人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人的制造工具和创造符号的能力以及由于这种能力的社会遗传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和行为超出动物的内在机制。因此,人的本质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机制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自由创造力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把“社会本能”概念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概念,在解释自发的社会运动时具有别的概念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只有使用这一概念,我们才能合理地解释在自发的社会运动中人的目的性活动同社会规律的契合机制,从主客体统一中把握历史运动,从而达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解。 1.动物的生物本能与人的社会本能 动物的活动,完全是自发的,完全是由物种的生物本能制导的。所谓生物本能,指的是动物的天然器官的特殊结构所具有的维持种族生存的特定的生物功能。动物在长期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的过程中,使物种形成了自己的具有特定生物结构的专门化的活动器官,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专门适应某种特定环境、以维持种族生存的能力。例如,蝙蝠具有一种超生波传感器,因  相似文献   

14.
<正> 社会运动是具有两重性历史过程.一方面,它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它只服从必然性的规律,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而它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自在的运动.这个过程确定地显示了社会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必然性.可是,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物质的自然历史过程截然不同,它的客观性是建立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这种实践活动又是由包括目的要素在内的主观意志的驱使而产生的;主体是社会运动的载体,因此,另一方面,社会运动又是主体的运动过程,它具有主体性,并从而具有合目的性与合理性.社会规律正是通过人的合目的性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 ,是与生俱来的 ,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 ,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 ,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艺术创造的独特规律1.艺术创造的美学特点艺术创造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具备人类活动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活动形式的独特本质和规律。人类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建立在制造工具变革客观世界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各种活动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都是有目的的、自觉的、社会的活动,都是普遍的自由的活动。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最拙笨的建筑师也优越于最精巧的蜜蜂,因为他劳动的结果在活动之前,已经“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了。同样,艺术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弗洛依德把艺术创造说成是潜意识的性欲升华,把艺术创造歪曲为无目的、非自觉的本能的活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时代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应当从实践的立场出发对“三化”实践的历史演化、相互关系和实践意义做出认真考察和深入分析。网络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主要展开的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数字化的本质是人利用还原为数字的信息实现对对象(社会、自然和心理)的认识、利用和控制,主要展开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智能化的本质是通过智能机对人类主体或专家系统的思维模拟,主要展开的是人类主体同客体的关系。要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同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区分开来,前者是人作为主体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而后者是人或实践所利用的工具。数字技术是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基础,而网络化又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实践基础。应当明确坚持“三化”实践的主体性原则,避免因淡化主体性原则而导致“三化”实践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是一个科学的美学概念,而不是仅仅把它理解为只是相对于"物质生产"所言的一种比喻,那么对试图认识文学的理论来讲,主体在文学活动中的精神需求便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因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按照自身的需要去创造生活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为需要所支配的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审视人的本质的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感性的活动” ,所以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自然在两个维度上伸展开来 :从应然维度看 ,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它反映人的能动性、超越性 ;从实然维度分析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与人的受动性和被制约性相一致。如果说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那么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就是人的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的相互转化 ,彼此趋近 ,直至同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