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地区的草原沙化问题不仅使我国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草场完全失去放牧价值,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为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草地向良性化发展,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少牧区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草畜平衡的模式.本文介绍和总结了社区草畜平衡的不同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维护草原建设,提高牧民牲畜出栏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草地资源退化沙化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至于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原因,议论纷纷,侧重各异,但大体上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超载过牧也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西鸟珠穆沁旗实地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草原畜牧业生产状况进行论述,分析草地利用中的超载过牧状况,并提出了加大“三牧”制度的投资力度,加强草畜平衡的监督、执法力度,大力推进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水资源,建立水利保障体系,实现以水定草,以草定畜,水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4.
草原歌曲作为草原游牧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反映,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近年来因其特有的宁静、辽远之美为众多音乐爱好者所关注,本文将草原歌曲放入草原文学这个大范畴中,分四个时期简要梳理了建国以来草原歌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草原歌曲所体现出的时代内涵;在网络媒介发达的现代生活中,网络已成为草原歌曲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另一部分内容即是对当代草原歌曲在网络上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草原歌曲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殉牲是北方牧业人群典型的葬俗特征,殉牲的种类、数量与各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新店子墓地殉牲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殉牲动物的畜群构成特点、年龄和性别结构,结合民族学和现今畜牧业生产方式,认为新店子人群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主要以获取肉食资源为主,并最大限度地获取乳奶和皮毛资源。针对牧业人群动物资源利用的研究对探究游牧经济生产模式和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草原环境急剧恶化,半农半牧区草原比牧区退化的更为严重。本文以内蒙古半农半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域的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变化,深入分析了草原退化与相关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认为该区域气温升高、草场过度放牧以及不完善的草场管理利用制度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实际,提出了发展草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完善草原产权制度等草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实施的《草原法》规定了多项管理制度 ,其中的草畜平衡制度切中了草原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核心。在具体分析草原草畜失衡的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贯彻新《草原法》、实施草原草畜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期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苹原畜牧业生态脆弱、人草畜矛盾突出、生产力下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决定了当前一段时间,适时调整生产和组织方式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走集约和生态并行之路、科技和产业共进之路,以及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走政府宏观调控之路。  相似文献   

9.
草原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在当代的新近变迁,主要体现为政府和牧民通过实施退耕、退牧和还草、还林工程,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本文介绍并讨论了关于这一举措及其效果的两种不同观点:完全赞成的观点和不完全赞成的观点。不完全赞成的观点把草原生态重塑与畜牧生产方式转变问题放在大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及其内在关联的系统中来考察,强调指出:指导政府决策的草地生态科学还不够“科学”;不减畜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和生态恶化;要充分认识牧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业是藏区相对落后的产业,其发展还受到草原过载的资源约束、受到畜产品相对过剩的市场约束、受到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功能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约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藏区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是其唯一产业,牧区现代化必须依赖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本文在对此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草定畜"不是解决草畜矛盾的根本出路;"人草畜三配套"建设是产业化的台阶;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四个落后"、一个"断桥";"以草立业"是产业化的基础;科技进步是产业化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畜产品销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产业化的保证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的框架体系,以期推动或加快藏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中介绍了游牧民族哈萨克人民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对游牧文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之下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变化。强调研究游牧民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草原文化是指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们以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为主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游牧文化。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农耕文化。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原文化无疑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处于低位的草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不断刷新文化面貌,不断为中华文明开辟道路,不断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均衡,亦不断扩大中华国家的疆域。  相似文献   

14.
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体育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起就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日渐衰落,使之为依托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同草原游牧文化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了优势;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已消失,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发生了很大的社会流变。  相似文献   

15.
西部少数民族牧区面积广袤,却位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解这一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产问题,笔者对川甘青三省少数民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产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超载严重、退化普遍,牧民生产技能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低下是当前牧区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生产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牧民自身素质和生产习惯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加强草原建设,控制放牧数量;培育新型牧民,提高畜牧生产效益;增加资金投入,实施生态补偿是解决牧区发展与保护的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84.4%,是与农牧民结合最紧密的优势资源,畜牧业生产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草业,也正以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刚刚兴起的朝阳产业。本文以新疆为例,对西部地区草业发展的现状、潜力及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一、草业滞后: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新疆是全国四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场8.6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14.3%, 规模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的环境和优势条件。然而,…  相似文献   

17.
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一套关于游牧民与草原、牲畜之间关系的知识、实践和信仰的延续性体系。它以游牧生计为基础,以牲畜和草原为主体,并包含一套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规范人们行为规则的知识。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富蕴县的哈萨克游牧民的实地调查,把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纳入人类学本土知识体系研究的序列之中,探讨其在保护和维持游牧民与草原生态的和谐关系中的意义。游牧生态-环境知识是哈萨克游牧知识体系里的核心部分,也是这套本土知识体系的信仰或精神层面,它根植于游牧民对草原上一切生物的认识。基于此,游牧民在长期与草原、牲畜的互动中,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计系统与文化系统,并在游牧生态一环境知识的指引下维系着游牧民对草原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抓好草原牧业振兴牧区经济国家计委农经司李希荣一、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情况据全国农业自然区划调查,我国草地面积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已利用和可利用的草原面积43亿亩。已建设人工草地。改良和飞播草地1.9亿亩,其中围栏草地面积1.2亿亩。从...  相似文献   

19.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肃省牧民定居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