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互动形成的合力推进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资源;市民社会是政治发展的间接动力资源。在当代中国,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也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的配置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将直接决定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价值体系,因为转型时期的大背景,就需要在宏观上进行先行架构,确定架构的维度.首先,在一般的政治价值观念层面,需要一个思维上的重置,就是要以普适意义作为价值切入维度.从人类的共性和政治演进的一般性原则上考察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其次,对于整个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来说,应该明确,政治是围绕着真实的个体的人而展开的,国家的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了这种个体本位;最后,在政治价值体系的系统内容上,以和谐为价值统筹,具体化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政治张力.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其中,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主要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世界性行政改革潮流的影响;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则主要源于行政权力合理配置和行政人员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新技术运用于行政领域对行政系统的冲击等。这两大动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系统,推动着中国行政改革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总体体现,是政治成果的总和,具有动态性、继承性和进步性的特点.它对于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政治发展的方向,并能为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政治文明的渐进性能保证政治发展的稳定性.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依赖于主体政治文明的确立,并且,制度文明的拓展能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走上今天这样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满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要求,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主要是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和大力加强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6.
政党政治作为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产物;作为预制性的体制和机制,又是驱动民主政治运转的工具系统;作为现代政治公共性和伦理要求实现的场域,又体现为具体的政策过程和政治过程。世界各地的政党政治形态都体现了逻辑主导的一致性和历史演绎的多样性。这些,正是比较政党政治研究所要着重关注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 ,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价值选择多样性与社会要求统一性的冲突、此岸肉体价值和彼岸精神价值的冲突。对待这种冲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引导和整合;二是要切实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简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政治文化发挥着极大作用。先进的政治文化是民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落后的政治文化则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障碍与阻力。因此,回应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联系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实际,满足政治文化变革的根本要求,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和不同性质的要素或资源所构成的复合体。从生态政治系统运行中的矛盾、结构、主体、行为等不同向度上来看,当代中国生态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主要呈现为:自然生态与政治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动力,生态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基础物质动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价值目标是内在精神动力,广大公民的生态政治行为是根本主体动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生态政治治理是关键主体动力,生态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是主要直接动力,国际社会的积极生态压力是重要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体系。本文从政治发展动力论、政治发展目标论、政治发展评价论、政治发展过程论等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重视官员干部治理体系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文章基于经济学视角将这一体系看成是一个劳动力市场,并提炼出其内部性和统一性两大特征。统一性主要体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当中的官员干部的高度流动性,包括了频繁的调动、交流和更替等。这种统一性为整个政治劳动力市场运行带来了可观的效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有力驱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高流动性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包括官员行为的短期性和政策不确定性等。中国应当通过简政放权和增强监察等战略手段,塑造更加稳定和高效的干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特色。本文力争从国际国内两种视角分析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其中,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实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和灵魂,在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本位文化、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文化构成的.这一特殊的文化结构蕴含着以下的文化冲突:一是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冲突,二是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冲突,四是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主义泛滥的冲突,五是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的冲突.而当代中国文化的出路则在于:一是在贯彻普世性价值与重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二是在经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三是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四是在发展科学技术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理性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性化特征、以理性为核心的认知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择取上,必须坚持理性化教育形式.但受教育者的个体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又使理性化教育有一定的局限,而情感化教育可以弥补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是个体思想政治价值构建的必要路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理性与情感的交融中形成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7.
政治思潮是不同社会群体通过沟通或者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具体制度设计形成的一致认识,它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本文分析了政治思潮的形成条件、形成脉络过程和影响政治发展的途径,提出了整合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促进政治健康发展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就我国政治发展有诸多论述,内容涉及政治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发展的指导原则、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等方面,由此形成了江泽民的政治发展理论。江泽民政治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随着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易学体现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无论是从总体易学文化精神还是从易学表现形式上看,都具有易学文化的统一性,但却也因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情形而有多样性,既有原始形态的易学文化形式,也有较为成熟形态的易学文化形式;既有精英和经典形式,也有日常的大众文化形式。然而,目前对中国少数民族易学研究却出现了过度泛化的现象,因而有必要从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层面进行厘清,让中国少数民族易学研究在纯化与泛化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为政党推动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推动是其主要动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是以党的执政方式的调适为开端的。在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创新再一次推进中国的政治改革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