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49个民族深层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主题的高度凝聚。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传递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最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也是内蒙古特色民族经济形成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内蒙古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对它的认识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内蒙古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还有助于创建节约型、环保型、资源型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保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聚集共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铸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也充实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具体而言,包括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顽强拼搏的进取意识、万物共生的价值观念、团结统一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与原生态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承载体。它连绵不断地传承了草原文明,发展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对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立了较为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维护。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专业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理论研究薄弱;现代化保护模式欠缺;民众保护意识淡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20,(2):94-10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内蒙古各民族的精神根脉,闪烁着各民族智慧之光,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卓殊的创造力和生命价值。十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本着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意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保护机制、名录体系、传承场所、传承人保护制度、宣传教育、区域性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这些成就为自治区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提高自治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众的保护主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城镇,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加大对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城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申报的力度;注重保护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对吐鲁番地区历史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因而,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科学价值。但事实上,上述价值又绝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众多传统文化事项中甄别出来。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内蕴厚重,是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蒙古族历史的原生态记忆,蒙古族艺术创造力的活态展现,还是蒙古族科学智慧的有力见证与蒙古族精神特质的重要传承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借助当代的文化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如可以对民间文学进行改编和出版;对民间音乐舞蹈进行原生态利用和创作改编;创立品牌、注册商标、做精做细民间工艺;将民风、民俗融入文化旅游,以开放的心态,走文化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背景中,平遥文化生态保护的经验具有从“地方”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平遥守住了地方的空间体验和地方感,以强劲的自主性对现代性进行本土化改造,将古城还原成为一个活态的、属于原居民的空间。与此相应,平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构的文化空间中,凭借节庆化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向外积极舒展的认知图式,使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具有节日的娱乐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资本与现代技术的肆意入侵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向,文化的主体性容易缺席或被分裂。平遥经验的启示意义在于,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发挥是平遥从“地方”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普丽春 《学术探索》2013,(8):108-1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时至今日已近十年,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在贯彻和落实保护方针的过程中,"非遗"保护呈现出众多有待解决的"实践命题"。本文以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为依据,以"非遗"为主体,解读"非遗"保护中"十六字"方针"合理利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康 《河北学刊》2008,28(3):185-18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从活态历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考察和遗产保护的方法,同时也为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首先是田野工作方法,即把研究工作从文本扩展到文化活动空间,进行文化活动过程的研究;其次是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体验,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深入探索研究对象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