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庞弘 《兰州学刊》2010,(11):180-183
消费时代为视觉形象的勃兴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推动,也深刻改写了形象自身的运作方式。"明星的打造"、"身体的张扬"、"‘个性化’的罗列"成为了视觉形象制造欲望、快感与梦幻,诱导人们深陷其中的最有效策略。当然,这样的策略掩盖不了其文化消费的终极旨归,从而激发起我们更加深入的质询与思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广播媒体培养"明星主持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明星主持人"应在学识、品质、心理、美学修养方面达到一定水准。打造"明星主持人"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包装。  相似文献   

4.
媒体奇观是当代社会主导文化形式-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明星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超级媒体奇观.明星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具体、极富魅力的形象,更是大众传媒生产的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承栽着一定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明星的生产是特定符号意义的生产,明星形象的巨大魅力及其对大众无可抵挡的吸引力源于多样媒介文本产生的符号象征作用和互文效应,这些媒介文本在建构明星形象的同时拼贴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话语,使明星奇观成为产制多元意义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5.
凭一曲回归歌谣界,Wonder Girls 简直是人气爆棚.她们人靓歌红,出道不到两年,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民妹妹,回归活动一开始就一举拿下多声歌谣节目第一的位置,的歌声和她们的舞蹈更是红遍大街小巷,成为明星们的普通人都争相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明星代言广告,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广告现象。明星代言广告的风行,契合了当下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明星代言广告在助力推销客户产品、提高客户产品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诸多问题。引导与规范明星代言广告行为,消除其负面社会效果及误导效应,是当下广告领域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是近代中国人民检验一切文化的试金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种"主义"与"思潮"纷纷涌现。面对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中国人民该怎样进行文化选择?根据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越是先进的文化越容易被人们优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优势"、"高势位"是其在中国得到传播的根本原因。其在中国的早期播扬经历了从"一鳞半爪"到"树根立魂"的过程,它符合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具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因子。而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读者———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实现了"视界融合",而且达到了"文本意义上的创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使得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成为紧迫面对的文化课题。青木保提出的"多文化世界"思想是对这一课题的有益探索。"全球化"、"文化的力量"、"异文化理解"以及"多文化世界"是理解青木保文化思想的关键词。全球化是"多文化世界"思想出场的实现背景和理论参照。"文化的力量"是"多文化世界"思想的理论基点。"异文化理解"是通达"多文化世界"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一向被精英文化压抑的"快感"凸显出来,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大众文化的美学表征。从"垮掉的一代"对身体快感的直接诉求,到先锋派画家呈现出的感官世界,再到"私人写作"、"下半身写作"……快感变得炙手可热。然而,对快感的狂热追求,大有矫枉过正之嫌,大众文化仅仅是文化工业的商品,在集中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娱乐化追求后,直接推动着审美趣味的变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高钰婕 《兰州学刊》2010,(9):213-215
阿多诺创造"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在管理社会成为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的事实,但当步入网络时代,尤其是当掌握了技术、活跃于网络,并且代表"大众"话语作为自媒体的草根出现时,文化工业的魔咒被打破了。以能够代表草根活动的网络原创视频为例,与文化工业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草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体制外思想的可能,是文化工业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更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基础的群众文化决定了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梦理念普及与践行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社会创造活力,是实现中国梦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发挥群众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要从群众文化建设自身特点与规律出发,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良好的社会共识为着眼点,坚持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建设方针,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扩大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文化转型及其化阻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长健  陈占江 《河北学刊》2005,25(6):120-123
农村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文化转型陷入了困境。而废除户籍制度,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传播体制,引导农村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文化整合,是农村文化转型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之应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播模式,借助其受众面广、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影响愈来愈深远。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其应然建构并扎实推进其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肖辉  周建平 《阴山学刊》2006,19(5):19-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已融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媒介文化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水平 《云梦学刊》2004,25(4):38-40
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值得探讨。媒介文化研究生机勃勃的理论活力,促成了对传统大众文化理论的不断超越和扬弃,这是大众文化理论在不断更新的现代媒介条件下富于实践精神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网络政治随之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网络政务和网络政治社会化等形式都对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产生着深刻而显著的影响。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现代公民文化转变,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理性、温和与客观,更加倾向于民主、公平与透明。  相似文献   

18.
不学诗 无以言——论生活世界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概念的"人文精神"虽已不再陌生,对其意义的泛泛而论也耳熟能详.但究竟如何认识其在生活世界中的真正位置?怎样落实对于消费社会的实际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从中国与西方文化比较视野中,我们能够澄清这些困惑,以推动当代中国人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媒介的公共产品转型与公民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存于由自身创造的各种文化符号组成的虚拟世界中,媒介传播则是其中最为感性具象的符号体系,从而充当着人们获知外部世界的理想中介。通过互联网技术,媒介日益成为广泛参与的虚拟社区。因此,媒介具有作为社会公共领域或公共产品的先天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介变革实质上是媒介的公共产品化转型,具体地说,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理论上的纯公共产品嬗变为市场经济时代事实上的准公共产品。这一转型使媒介有效地参与并促进了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的健康发育。与媒介的进步相比,我国的媒介批评转型明显滞后,新型的媒介批评应当追随媒介转型的脚步,将媒介是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作为其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20.
车文化影响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车文化是否形成、形成期以及形成标志,尚无明确意见。车文化的形成是以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文化的形成为标志;而汽车文化的形成是以20世纪的60、70年代汽车在欧美日国家的普及、汽车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为标志的。创新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福利文化、生态和谐文化是当代车文化的基本内涵;创新性、群众性、社会性、民族性、生态性体现了车文化的特征;规制、语言、视觉、品牌等,是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