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20,(3):143-154
考察鲁迅的旧学学历,可以发现周家对孩子的教育很特别。在鲁迅读书的百草园时期,家长不仅没有为他选择好的老师和书房,而且对其学习放任不管,以致在梁启超、蔡锷等人考上秀才的那个年龄,鲁迅参加科考的功课竟然尚未完成十分之一。这不是因为鲁迅愚笨,而是因为家长根本就没打算过早地把科举功名的包袱压在孩子身上。家族的文化自信使他们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鲁迅的童年很轻松,读书随兴趣,没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没有"苦读"的经历。这种宽松的教育使鲁迅不可能获得12岁中秀才的那份荣耀,却为他造就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和丰富博大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除了明目张胆的剽窃,大学校园里对学位、职称的盲目攀升,招考、评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有人统计,中国现在可能是世界上博士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是官员、明星中博士最多的国家,但这丝毫也没有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学术水平的差距,反而滋生了大面积的  相似文献   

4.
狄马 《社会科学论坛》2005,(13):149-152
除了明目张胆的剽窃,大学校园里对学位、职称的盲目攀升,招考、评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有人统计,中国现在可能是世界上博士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是官员、明星中博士最多的国家,但这丝毫也没有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学术水平的差距,反而滋生了大面积的学术腐败和文凭造假.用刘军宁先生的话说,就是"对经费的追求代替对学问的追求,对博导的追求代替了对博学的追求,权术的探险取代了学术的探险".  相似文献   

5.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6.
魏晋文学研究中的鲁迅资源和"鲁迅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荣  薛艳 《学术界》2006,6(1):132-136
鲁迅对魏晋文章十分钟爱,他的一些论述尽管是“杂文笔法”,却对后来的魏晋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人动辄引用鲁迅的话以为依据,这在魏晋文学研究学术史上形成鲁迅资源的同时又几乎形成了“鲁迅神话”。但是,通过对鲁迅关于魏晋文学具体事例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鲁迅的“杂文笔法”不应该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混淆起来。何况,即使是鲁迅对魏晋文学的学术式研究,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需要将人为的“鲁迅神话”还原为现实中的“人话”,客观地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7.
8.
一、"哥德巴赫猜想" 鲁迅不但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被誉为"民族魂"。这种"灵魂"称道在中国是独独一无二的。比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大得多的毛泽东(他发动过"触及人们灵魂"的运动),只是被人们赞颂为"大救星""红太阳"以及伟大领袖、导师、统帅、舵手等,没有人称他为民族魂。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文学翻译方面卓有成就,对于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非常不够。其原因与鲁迅的翻译著作出版状况有关;与我们对“翻译”的成见和误解有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模式以及相应的缺陷有关。针对鲁迅的文学翻译,要注意历史层面的研究;研究一定要有辐射性;要重视对鲁迅翻译作品的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选拔的手段普遍存在,并指挥整个教育过程和升学过程,从而产生激烈的升学与考试竞争以及大量被迫为升学而学习的厌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学历主义的影响。学历,本是学校教育的毕业证书,后来便演变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社会以学历的高低来对一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做出评价,谓之学历主义。深入地思考学历主义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我们认清一些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11):31-39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鲁迅世界是神奇多彩的 ,要真正认识鲁迅 ,就必须进行立体的全面考察 ,在深入鲁迅的同时 ,还要跳出鲁迅 ,只有选好方位 ,站得越高 ,才能看得越清越透。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当代中国的教育研究历程与当代中国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同步。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当代中国的教育研究已积淀了相当丰厚的学术基础,无论是研究的方法手段,还是研究的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4.
吴宓与鲁迅     
本文通过对吴宓生平的介绍 ,以及鲁迅与“学衡派”之间斗争的剖析 ,用大量事实证明 ,鲁迅批评《学衡》没有点作者的名 ,完全是对文不对人。驳斥了“鲁迅主要批评的对象是吴宓”的观点 ,主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客观地评价吴宓 ,更加深入地研究鲁迅 ,得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3):115-12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范式的订立者之一,其眼界与识力超出于现代与文学这样一个范式。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跳出文学与现代这样的范式来认识鲁迅的写作及其社会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全新的鲁迅。从非文学家的角度来定位鲁迅正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企图。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行言、程金诚对鲁迅前期进行了表现主义的解读 ,严家炎先生认为《故事新编》是表现主义作品。然而不能将鲁迅描绘成一个表现主义者。鲁迅前期受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的影响 ,也间接地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夸大其中任何一种主义用来指代鲁迅 ,都不合理。鲁迅二十年代后期介绍表现主义时 ,已在摆脱包括表现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的影响 ,所以不能将主要是后期创作的《故事新编》都说成表现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8.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12,33(12):27-31
与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相同,“学者”也是鲁迅重要的精神生存方式.尽管鲁迅从不以学者自居,但其学术研究开一代风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奠基意义.鲁迅的治学,以文学史研究的成就最为卓著,相关论著不仅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富于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学术思路,成为文学史写作的精彩范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始于留学时期,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均有儿童文学翻译力作推出.鲁迅在对象选择与翻译风格上别具一格,这不仅缘自其内心的共鸣与艺术个性,而且也折射出时代的潮声,甚而有对现实的超越性.在主题与题材方面,五四时期侧重个性与博爱、童心童趣、人与自然的和谐,30年代则偏重社会关怀;从话语语调的选择,到插图的配置,均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其儿童文学翻译不仅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创建、乃至包括翻译文学在内的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其自身的创作亦不无影响,诸如文体形式的借鉴、题材的选择与艺术构思,童话作家与童话意象进入作品,自然描写、儿童描写、动物描写的展开,等等.  相似文献   

20.
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9(3):181-186
鲁迅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学翻译,但对鲁迅的文学翻译,学术界却研究得非常少,也不重视。大致说来,迄今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的翻译理论;鲁迅的翻译实践。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回顾和总结近80年的鲁迅文学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