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碉楼是青藏高原地区与藏民族历史密切相关的古老文化孑遗。本文根据前人调查并结合实地考察,对碉楼分布地区当地民族中有关碉楼的种种传说与民俗事象进行了系统汇集,着重讨论了碉楼的起源传说、碉楼传说与相关民俗事象以及碉楼的象征意义,认为这些民族志材料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碉楼历史面貌与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开平碉楼与村落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同时也是碉楼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回乡  相似文献   

3.
羌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岷江上游的茂县黑虎羌碉为例,运用人类学和建筑学理论从分析羌族碉楼的分布、建造、功能、类别、规模人手,揭示了碉楼所蕴涵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讨羌族碉楼的价值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碉楼是青藏高原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且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日益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有关碉楼的研究也日趋活跃。为进一步推动对青藏高原碉楼的研究,对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青藏高原碉楼研究状况作一回顾与展望,为今后的碉楼研究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坐标,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从开平碉楼看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中国碉楼一个非常独特的类型,更是近代中外文化在中国传统乡村交流的历史见证,表现出这种交流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民众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因而具有重要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开平碉楼审视了近代五邑侨乡中外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分析了交流的机制,并初步评介了它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以田野调查的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记载,来考察香山(中山)地区乡村的防卫设施的具体内容、演变过程、演变背景等问题。民国时期,作为防卫设施的一种,公众碉楼和私人碉楼在香山地区非常常见,在乡村防卫以及乡村防卫设施的演变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嘉绒藏族碉楼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文文献对高大石砌建筑"邛笼"的记载,以及嘉绒地区有关祖源的传说和对琼鸟的崇拜现象,指出嘉绒藏族视琼鸟为祖源,"邛笼"一词意为"琼鸟之巢",该含义与嘉绒藏族的族源有直接的关系,反映了嘉绒藏族的祖源记忆,并认为"邛笼"的产生早于碉楼,碉楼是在"邛笼"的基础上产生的。文中对嘉绒藏族碉楼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碉楼是嘉绒藏族先民自无字的时代传承下来的史书。碉楼是用石头书写的历史,碉楼研究是解读嘉绒藏族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羌族碉楼的建造及其文化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碉楼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民俗。笔者运用民俗学的理论从分析羌族碉楼的建造、形状、规模、类别、功能入手,揭示了碉楼所蕴涵的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探讨了羌族碉楼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开平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建筑之乡、碉楼之乡。在开平市境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都有,形成了岭南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现存最早的开平村落建于14世纪。开平碉楼建于16世纪,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  相似文献   

10.
最近30年水旱灾害对中国大陆地区粮食减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减产是水旱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最直接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减产率和减产量计算公式,设定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等级划分标准。首先,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农作物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然后,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粮食水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减产率、减产量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最后,提出防治水旱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比照藏传佛塔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通过考查普陀山多宝塔的佛像布局与造型、塔身建筑结构及其寓意,并联系元代历史、艺术、宗教的背景,认为多宝塔应是一座藏传佛塔。它是藏、汉、蒙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元代藏传佛塔在汉地发展演变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在侗语中"鼓"称之为"Gungl"、"Jungl"或"Gungc",侗族"Guh Louc"称谓中并没有"鼓"的含义.虽有的侗族"鼓楼"确实"楼内置鼓",但绝非"楼必悬鼓".侗族"鼓楼"并非"因鼓而得名".将侗族"Dangc Wagx"(堂瓦)称为"鼓楼",是在汉族语言文字引入侗族地区之后才出现的,"鼓楼"这一称谓不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与汉族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汉族和西方国家。结合知识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状况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应寻求文化、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模式 ,应从文化、经济、生态整合的角度 ,走以质取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宫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临更多的窘迫和危机,汉魏六朝诗歌对此有多方面的表现。缘于长门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宫怨"类诗歌,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缘于刘细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亲"类诗歌,抒发了政治设局中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中山王孺子妾歌》、《铜雀台》、《碧玉歌》等乐府诗题以及大量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操新疆汉语方言的群体是古今中原汉族移民及其后代;新疆汉语方言的词汇、地名、庙宇名称、店铺字号以及民间口头文学中都反映出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及其辐射地域的辽阔和传播范围的广泛,它的根基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汉族文化对维吾尔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对西域的影响、唐代对回鹘的影响以及元、明、清对畏兀儿的影响均属于此类。解放之后,随着维吾尔与汉族人民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吾尔人民引进了为数不少的汉语借词。这些借词来自于文学、舞蹈、逻辑学、种族学、解剖学、林业、物理、生理学、法律、考古学、地质学、美术、心理学、哲学、商业、水利学、政治经济学、动物学、宗教、化学、地理、语言、体育、历史、医学、植物学、建筑学、生物学、气象学、数学、印刷术、音乐、军事、戏剧、交通运输、食品、服饰和财产等二十多种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饮食和服饰等借词较多,这说明这些领域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8.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9.
自儒学获汉武帝批准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封建统治将儒学作为统治的思想工具也开始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传播,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且成为这个包容着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儒学的极大影响,这和儒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传播方式有密切联系,本文主要研究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台湾学者汉宝德建筑思想的演变历程。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定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融合的可能性,汉先生有其独到的认识:乡土建筑才是可延续的传统建筑;乡土建筑的大众化、地方性和人文性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基础;现代中国建筑师应具有入世的大乘精神,现实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