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张晓青 《南方人口》2002,17(1):9-14
目前 ,我国隐性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的问题不容回避 ,劳动就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劳动就业与失业及社会保障进行科学地、有效地综合定量分析。文章分析了当前就业和失业统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提出就业、失业、工资、失业保险、再就业以及职业培训等构成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 ,构建综合测定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转轨时期的就业政策选择:矫正制度性扭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劳动力市场形成一种二元结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经济的就业体制与工资形成机制并存且彼此消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导致失业、下岗现象的严峻化,迫切要求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本文通过对就业及其体制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改革从而根本解决失业现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隐性就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就业形式,具有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失业(下岗)人员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再就业,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实际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面临的失业难题,而且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就业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隐性就业加大了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本,损及社会公平,并导致就业市场信息失真,误导政府的宏观决策。但从总体上看,“隐性就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弊大于利的。本文从劳动统计、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为隐性就业的显性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下岗分流、再就业工程对我国人力资源素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就业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放弃效率,一个人的活几个人干。结果不仅不能创造生产效率,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使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虽然我国对劳动力供求实行计划管理,长期采用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和就业终身制,但其实质是一种隐蔽性失业。在这种体制下,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素质问题。严重的平均主义、铁饭碗使职工滋生了满足感、懒惰性、依赖性,缺乏拼搏精神,忽视自身潜力的充分挖掘,致使劳…  相似文献   

5.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城市的主体资源逐渐枯竭,而如果此时没有采取合理措施完成城市主导产业的转换,资源的逐渐枯竭势必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就业问题就是诸多问题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资源濒临枯竭的城市中,城市失业人口往往呈现规模庞大、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并存等特点,导致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的原因较多,解决起来难度也较大。从国际国内经验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资源型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具体而言要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培养新的经济部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失业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相关的失业理论给出了失业的五个概念 :失业 ;自然失业 ;隐性失业 ;就业不足 ;等待性失业。我国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失业特征鲜明 ,原因很多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问题也很多。要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应 :1.发展第三产业 ;2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3.发展小城镇 ;4 .改革现有的投资体制 ;5.构建合适的失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失业阶段性转换特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多年,中国的失业经历了由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的转化,为此,中国承受了巨大的总量失业的压力。而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总量失业将会逐渐减压,而结构性失业将日益突显,同时外生性失业弱化,内生性失业强化。因此,在政策层面上,必须对中国失业阶段性转换特点给予密切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将总量控制为主的就业政策转向结构控制为主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未来就业形势严峻 ,其依据是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 ,但是作者认为如果把隐性失业考虑进去 ,却发现至少 8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这 10年间就业弹性系数只是出现了不稳定的震荡 ,并没有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中外来人口的作用及流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城市就业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经营管理面临困境,效益下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实行的“低收入、高就业”政策导致企业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显性化,失业下岗人员增多,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1997年9月底全国有失业人员1057万人。[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涌入劳动力市场,根据劳动部门测算,仅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新成长…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辽宁人口职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普、四普和五普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辽宁人口职业结构变迁与广东、浙江两省以及全国总体变迁趋势的差异,发现辽宁人口职业结构变迁是一个农林牧渔业人员所占比例上升和工业在业人口所占比例下降两种趋势并存的局面,这两种趋势表明单位制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度集中的辽宁处于一种复杂的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这种职业结构变迁过程的形成,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原有体制因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开发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就业能力及其有效贡献,具有多重扩大效益型就业的积极机制。在当前我国企业冗员多、结构性失业和城乡潜在失业大量增加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开发更是扩大效益就业和根本缓解这种双重压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当前我国应采取倾斜性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重点提升人的就业能力、效率(效益)与敬业精神,扩大效益就业的规模与领域并以此促进"效益就业大国"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3.
孔令锋 《西北人口》2010,31(3):73-77,85
通过对1991-2007年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就业增长在宏观产业领域主要产生于非农产业,在微观经济单位主要产生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非正规就业部门.而导致就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复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就业复苏.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能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有可能成为我国失业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增长应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先目标,为此应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私营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现象也日趋增多、严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私营企业内的劳动力就业歧视现状、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most recent nation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employment during nonstandard hours (evenings, nights, or rotating hours) and on weekends. It also examines in a multivariate context the relevance of job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s determinants of such employment, separately for men and for women.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contention that the demand for employment during nonstandard hours and weekends is pervasive throughout the occupational hierarchy, but particularly in service occupations and in personal service industries and for both men and .women.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however, in the relevance of family factors. Being married reduces women’s but not men’s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during nonstandard hours, and the presence of children affects women’s but not men’s hours and days of employment. (The direction of the effect for women depends on the children’s ag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马志立 《西北人口》2008,29(6):123-126
大学生就业与人口问题是举国上下关注的大事要事,甘肃省是西部欠发达省份,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还将成为今后我们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就业反映出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和谐统一。这需要政府强力的政策引导、企业配合、机制完善。从调研来看,甘肃省人口素质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性别歧视及用工不平等现象;性别比失衡的突出问题;大学教育所设专业课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严重不协调。大学教育还不能适应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相似文献   

17.
The risk of poverty for single mothers ranges from less than 2% in Sweden to more than 35% in the United States; less extreme cross-national variations also exist for partnered mothers. We explore which family policies are most effective at directly reducing poverty among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nd whether these policies indirectly reduce poverty through supporting mothers’ employment. We combine microdata from the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ith the Work-Family Policy Indicators dataset, and use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s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licy and poverty, controlling for individual-level factors. We find significant effects of family allowances, generous parental leaves and childcare provisions, with more powerful effects for single mothers. We further show that parental leave and childcare operate through boosting mothers’ employment, illustrating that work-family policies are useful for reducing poverty by enhancing mother's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8.
于潇 《人口学刊》2004,(5):38-41
东北地区是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最强的地区,从传统就业体制向市场化就业体制的转换较慢。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竞争中,国有企业转向市场化就业体制的内在动力逐步增强,国有企业内部两种就业体制并存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二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近年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在释放冗员,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自身调整雇用制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境遇变化,本文利用1997-2011年CHNS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对城镇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收入差距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有雇工的非正规雇佣者、无雇工的非正规自雇者与正规就业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境遇正不断恶化,劳动力市场向着不利于非正规就业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在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应充分考虑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加大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扶持力度的同时,注重非正规就业政策的差异性,减少劳动力市场扭曲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隆文 《西北人口》2012,33(1):56-60
用工偏好、文化差异、资源匮乏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排斥的突出因素,保障既定政策实施所形成的制度排斥是影响其平等就业的法律障碍。宪法平等原则要求禁止基于不合理区别的就业歧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社会资本缺乏、就业竞争力落后与社会固有偏见等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应当将保障该群体获得必要的公平就业岗位纳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法律保障机制,并在国家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中采取配额录取等临时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