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隆务寺和隆务囊索政教合一体制曾长期主宰了隆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本文在梳理隆务寺和隆务囊索的历史轮廓的基础上,对隆务囊索与隆务寺的政教关系作了新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元明以来隆务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元明以来 ,由于政治、军事等多种原因 ,蒙古族和中原汉族等居民开始入居隆务河地区 ,并与当地原住民藏族接触 ,交流 ,并从文化上互相吸收 ,相互学习 ,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长期的共居生活中 ,互相借鉴、吸收 ,从文化上形成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3.
位于日喀则市区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自第四世班禅起该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文章对扎什伦布寺的现有僧侣及其经济状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保安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1.4万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积石山县的大河家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保安族在本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作用下,无论在服饰还是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隆务河流域的藏族及其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隆务河流域藏族及其服饰文化的形成过程,阐明了地域基础上各民族成份不同时代的融合对于某一民族绵延及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囊索”一职的来源可追溯至吐蕃时期,后在萨迦政权中主要承担管理庄园和税收的任务,随之这一官职也传到了安多青海地区.“囊索”在青海地区逐渐演化,其职责内容各具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家乡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湖南的“香格里拉”。这里物产丰富,特别盛产木材。家乡的童年有许多趣事,最让我难忘的是站在渠水河畔,看排工师傅放木排。放木排有两道前奏曲:开山砍树,架厢拖木。整块树木第一天砍伐叫开山。侗家砍树有许多禁忌,领工头事先讲山话:“斧口要朝上坡,树蔸掏变鸡窝。”架厢就是悬空架设运木的栈道,在崇山峻岭悬崖陡峭的山谷中,把那有一抱多大、几丈长的大树伐倒后直接拖到河边,除大家通力合作之外,加厢的工作主要靠领工的技术和指挥才能。冬去春来,风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服饰是人类满足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工具和手段。除遮身护体的实用(物理)功能外,它还具有民族、族群的标志与识别功能,装饰、美化身体的审美功能,性别、年龄和婚否的标志与识别功能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对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文化的族徽标识功能、身份标志功能、礼俗规范功能、祈福求吉功能及装饰审美功能等进行阐释,以此来揭示安多藏族服饰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有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多则达到千万少则只有个十位数,然而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其历史文化,所以服饰便成为了这些记录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这些历史变迁飘荡在历史的浩荡长河中,所以无论是在蛮荒的远古,还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每个民族都会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写在自己的服饰中.就我国这个民族大国而言,绝大部分的民族都聚居在边远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的经济状态中,很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所以其服饰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丰富夺目的色彩、精巧完美的制作工艺和深厚沉淀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世界服饰艺术文化中的颗颗明星.就赫哲族而言,其鱼皮服饰文化在其历史长河发展中也是影响深重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街津口)[1]也成为非物质文化及申遗项目.  相似文献   

11.
隆务昂索系隆务河流域最大的土官,本文对其由来和传承历史进行了考证和推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浅谈青海藏族服饰蕴藏的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居住环境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的长期融化积淀而形成的 ,青海藏族服饰也不例外。青海藏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和艺术特色 ,透过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的表象 ,我们可以窥见青海藏族居住区域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该民族的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 ,必然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其保护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还应对危机感、责任感、民族团结、三江源美好未来加以宣传  相似文献   

14.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历史和审美观念。本文就土族服饰发展源流、演变及特征进行分析 ,以期进一步探讨土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信仰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敦煌莫高窟服饰流变的分析,认为莫高窟服饰文化是一部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并最后汇聚于中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特别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右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文化特点较为鲜明 ,文化序列较为清晰 ,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南亚史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驳正“莫氏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右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与明朝茶禁无论是茶立法上,还是执法实践中,严厉惩治把关将吏失职及自营和茶商违禁相比,对藏地僧俗兴贩和夹带等违制行为,其立法相对粗略,处惩力度不仅较轻,而且极为灵活。这种双重评判标准的立法与因地域因人事的实践操作方式,实质上,充分显现出明朝有别于元清的治藏特色,就是要以经济手段“联番制虏”,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  相似文献   

18.
石刻文字资料显示,辽代僧尼有法号,得自具戒时,之前用俗名;部分僧尼得法号之同时另取法字;僧尼同辈之弟子或门人的法号首字相同。辽代高僧名尼有师德号,师德之号由皇帝赐之,受赐条件为德法双馨;德高法重之大师、大德可由二字师德号晋升为四字师德号;一些高僧名尼在荣获师德号的同时,还会被赐紫及授俗官誉职,并荫及弟子和俗亲;师、德之号有差别,前者关注学问,后者侧重寺业;赐号程序是由大德而进大师,师号高于德号。辽代僧尼有学位称号,分不同层类,获得学位称号的基础是专攻之术业;学位称号有两类:一是××法师,一是讲(业、念、诵、习)××××沙门(比丘、比丘尼);在第二类学位称号中,可依其首字之含义,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