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及其与父母的居住模式是流动和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根源。本文利用2006年的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农民工子女流动或留守的两种生存状况出发,探索了决定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农村社会支持、迁移距离和父(母)在城市生存状态,他们的流动与否不仅是作为农民工父(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与国家、地方、生产等方面的制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的论述一样,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也是由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各自的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2.
外来工子女留守与流动的教育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公共政策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因素和外来工家庭凶素是影响其子女在城乡之间进行就读选择的重要原因。外来工子女进入城市上学的成本是留守在农村的两到三倍;外来工子女流入城市就读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农村的教育质量问题;外来工子女流入城市比留守在农村老家更容易失学。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农村人口在进城过程中是否携带子女,关涉儿童健康成长、 农民工家庭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基于对全国范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五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工有携带子女进城的行为,并且不同特征的农民工在携带子女进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基本状况、 工作状况和未来打算等因素对农民工携带子女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家庭年收入、 务工地类型、 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关于未来打算是影响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理解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原因、 研判随迁子女未来走势等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结果,从社会文化机构接触、大众传媒接触、社团活动参与、课外知识来源渠道四个方面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要优于留守儿童。文章最后从社会结构制约和家庭教育缺乏两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独自流动和与父母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与母亲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3)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但儿童类型对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模型分析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的流动儿童生存环境与就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湖南省湘潭市部分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就学状况出发,对其生存环境与就学率及学校取向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得出几点结论:其一,以户籍为基础的教育财政体制是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就学难的根源,有必要建立与人口流动性相配套的财政投入机制来解决教育经费的区域划拨矛盾;其二,农民工流动性过强、公立学校借读费过高以及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了流动儿童失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应当逐步弱化按教育成本投入确定的入学收费制度,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农民工家长的文化素质,为孩子创造相对稳定宽松的学习环境;其三,民办学校办学资格的缺失及城乡歧视形成的心理负荷导致流动儿童教育质量低下,政府应当渐近性地完成民办学校合法化整改工作,在城市主导价值观念下加速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在以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城乡差异制约下,农民工自身在城市尚难以完全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并且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然是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工子女获取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需进一步妥善解决,并且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公平又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选取户籍为农业户口的进城农民工样本,并对其15周岁以下子女进行性别年龄结构和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流动类型和不同居住地类型三个维度,对农民工子女的辍学率和就读学校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抗逆力理论,从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对应结构为逻辑出发点,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发现这两类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既有各自独特的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共性,即成长环境中某种或某些保护性因素缺失,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变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在深入探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所面临风险因素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最大保护与最小限制的政策取向,建议从消除制度壁垒、构建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升保护因素,构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激增,留守子女的规模也不断增大,成为一个需要多方关注的群体.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留守子女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通过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有关数据,及660名居住在上海市四个区流动儿童的抽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动儿童的现状、需求,剖析了流动儿童的就学、成长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 2 0 0 2年全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资料 ,揭示了我国流动儿童的总量规模及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状况 ,分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动儿童少年人口的教育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流入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全国的高度认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流入地的学校要采取措施吸收流动儿童少年入学 ,以更好地发挥流入地的教育资源优势 ,要允许流动人口开办“打工子弟校” ,从事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 ,同时 ,对各种“打工子弟校”要加强管理。在“入学率”和“巩固率”统计中 ,要改“户籍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口径 ,以促使流入地更好地关心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已婚女性的流动与留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关注农村已婚女性是否存在转移滞后现象和流动与留守的已婚女性就业状况,发现在有成员流动的农村家庭中,总体上并不存在已婚女性流动滞后现象;从就业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留守女性从事农业,而流动女性约2/3参与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且收入可观;当地的非正式制度和支持外出的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性格特征、基本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规范遵守、奋斗目标、成人角色等六个方面的社会化不及流动儿童。文章最后从社会化主体的角度对这一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儿童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家庭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农民工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