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苦难中的期盼 我叫次仁拉姆,今年83岁。1926年,我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宗桑昂曲林地方的一户农奴家里。我的父母是"拉章强佐"家的农奴,从出生开始我也成了主人的农奴。我们一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  相似文献   

2.
列确 《中国藏学》2005,(3):10-13
我1944年出生在西藏江孜县的一个农奴家庭,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西藏仍处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社会制度.就像电影<农奴>所反映的,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西藏地区百业凋零,经济社会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苦不堪言,毫无人身自由.在那种状况下,我度过了本应无忧无虑但充满凄苦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3.
“五·一”前夕,我父亲突然不行了。我拉着他那冰凉的双手,望着上面粗粗细细的血管和厚厚的老茧,难以克制的泪水夺眶而出……记得1967年知青下乡,我回到闽西上杭县才溪乡老家,叔叔拿着一根旧扁担,对我谈起了父亲:1913年3月,我父亲雷浩茂出生在一户贫苦的畲族农家。8岁他就成了财主家的放牛娃。12岁时,便用这根扁担挑起  相似文献   

4.
1947年5月,我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昌都镇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全家以种菜为生,我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常听父辈们讲,那时候,农奴和奴隶除了天上的太阳、月亮和空气,什么也没有.我家家境十分贫寒,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长到了3岁.  相似文献   

5.
川边藏区交通乌拉差徭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一词系突厥语,大约在元代传入藏区,藏文为(vulg)。“乌”意为徭役,“拉”意为掌管,即人民向统治者承担无偿劳役的意思。它是藏族地区封建领主制下,农奴主对农奴的一种强制劳役。农奴领到一份差地便为领主提供劳役地租,如无偿地为领主耕种土地、修建房舍、交通运输,供应柴草、背水喂马等,其中交通运输一项,即本文所论述的交通乌拉。  相似文献   

6.
亲“亨宁”     
(一) 繁忙了一天的北京街道,早已安静下来.在东四12条辛寺胡同的院落里,人们差不多都已熟睡.张淑英一觉醒来,见丈夫李世甫还伏在桌上写着什么,就心痛地伸手去夺笔.“我今天就非改改你这熬夜的毛病不可!”说着把桌上的纸张往自己眼前一拉.当她正要把它们叠起来的时候,视线被一张信纸上的字吸引住了. “我是个朝鲜族战士,名字叫严承烈,  相似文献   

7.
拉薩地区共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堆龙德庆、当雄、尼木、曲水、旁多等八个县和四个城区,有居民十七万余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草茂盛,物产丰富,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忠厚、純朴。但在叛乱平息以前,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拉薩地区在封建农奴制度的野蛮統治下,农牧业生产处于停滞衰退状态,手工业生产大都頻于破产,城市商业也为三大領主所壟断。广大农奴在农奴主的殘酷剝削和压迫下,迫切要求推翻这种吃人的制度,迫切要求翻身解放。他們說:“再不解放,我們就活不下去了。”这是拉薩地区广大农奴普遍的呼声和要求。随着平叛斗爭的胜利,一个惊天动地的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迅速在全区范圍内开展起来。苦多、怨深、仇恨大的广大群众,經过平叛斗爭,并在学習  相似文献   

8.
在辽阔的亚丁草原上,住着一支风俗独特的少数民族,这里的未婚男女依然过着“走妹”生活,还带着“群婚”色彩。我一不小心,跌入其中,享受了“走妹”的情趣与欢乐,最后却带着“走妹”逃离了那方纯朴的山水。初出茅庐入山寨1996年,我从广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之后,自谋到四川与西藏交界的亚丁草原一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任教,那年我23岁。在乡政府下了车,我拿着乡政府工作人员给的地图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我进了村,遇到一小姑娘,我问她学校在哪里,姑娘拉着我走到一座木桥下喊“老三伯,来新老师了”。原来老三伯是这里的村长兼小学校长…  相似文献   

9.
月是故乡明     
唐宾 《民族论坛》2003,(9):34-35
刘墉:“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对漂泊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我想刘墉所指的代际漂泊,外延扩大,没有了铁饭碗的现代社会,漂的一代,落脚点便是家。如果对之有了某种情愫,在漂泊的途中时常反顾,在“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中寄托心灵、结识朋友,上演一出出温暖的轻喜剧。如“从张家界到大连”,问问我们的土家族小伙故乡的月亮到底在哪儿。  相似文献   

10.
21年前,7月里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团部广场,一个四十五六岁模样的中年人喜滋滋地把我们十几个同学叫上他的马车,爽快地说:“团里把你们分给我啦!今天我特意拴了一挂最好最快的车来接你们.我姓金,以后就叫我老金好了.”这就是“金老歪”——我认识的第一个北大荒人. “金老歪”姓金名英浩.一听这名字就猜得出,准是朝鲜族人.我们所在的连队是一个汉、朝两族杂居的村庄,80多户人家中有近20户是朝鲜族.老金的家也在村里.他是主管农业生产的连长,又是我们200多知青的头儿.  相似文献   

11.
拉姆 《中国民族》2014,(5):62-68
在哈萨克语中“沙尔合提”意为“剩下的”。在我借宿的这个人丁稀少的哈萨克家庭里,沙尔合提是19岁的妹妹的名字。沙尔合提出生不到20天父亲就去世了——丢下年轻的妻子和儿女,最小的、还没来得及享受父爱的她只好被叫做“沙尔合提”。  相似文献   

12.
杉林在低吟     
0. 我是个两手抓泥巴的侗家汉子。40出头了,有什么可说的呢?16岁那年考进县中学读高中,带病读了一年就休学回家务农。人们说,在极左路线的年月里是吃“大锅饭”,可“大锅”里的饭总也填不饱人的小肚皮,那时候,我的肚子总是觉得空荡荡的。举目望不尽的良田沃土,难道就不能赋予我生存的条件吗?  相似文献   

13.
在傣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中,过去大家都认为,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存在的“滚很召”这一农奴等级是来源于奴隶,并以此作为论证傣族经过奴隶社会的主要根据。本人曾在拙著:《“滚很召”的来源及其性质》(载《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中否定了这种看法,进而指出:滚很召的性质“系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农奴主的农奴集  相似文献   

14.
格桑顿珠(汉名李宏耀),1949年11月出生在云南省中甸县尼西乡一个贫苦的藏族农民家庭,他16岁就参加了工作。“我从一个普通的基层粮管所业务员到州长,全靠党的培养、群众的支持和老同志的帮助。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我失去了群众,则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5.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傣族贊哈(歌手)。如果沒有中国共产党,我們的民族不会得到解放,象我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走上这样阳光輝煌的幸福大道的。在过去苦难深重的日子里,我們的村寨是一片漆黑,我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我們受到阶級压迫,我們一直处在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縛下,每天昏昏沉沉就象在黑夜里沉睡着。我才七岁就按照民族的古規到緬寺里当和尚,九岁学会了本民族的文字,当了十三年的小和尚升为“都瑪拉嘎佛爷”,由于自己对古  相似文献   

17.
刘波 《民族论坛》2005,(11):47-48
A6月1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银都大酒店,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位刚年满40可却已家喻户晓的新疆奇人。“你吃大头针有多长时间了?”“七八岁就开始吃大头针,30多年了。”“每次能吃多少大头针?”“七八盒。”“当时怎么想到拿着大头针塞到嘴里去呢?”“当时我妈妈不是补衣服吗,她天天让我弄那个针线,然后我气得不行,就把针给吃掉了……”1965年6月10日,在新疆库尔勒市乔依巴克乡河北村牧民依民提家里又出生了一个孩子,父亲给他取名艾买尔·依民提。儿时的艾买尔与别的孩子并无两样,和其他兄弟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然而在…  相似文献   

18.
西藏社会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尚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发展阶段。西藏农奴制统治的大部分地方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济经上封建领主占有主要生产资料、部分占有农奴人身和向农奴收取地租。这个社会里“奴隶不是奴隶,自由农民不是自由农民,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农奴制度”。但是,对于体现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却因地域分布、政治组织和统治农奴的方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同时,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差税制度上,也有各地的特点。这就反映了西藏奴制社会形态中,  相似文献   

19.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20.
1959年下半年,我采写的江孜帕拉庄园的藏族农奴和奴隶们坚决要求民主改革的消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上级领导电令我“火速返社,参加西藏改革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