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已经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改革做了初步的论证和探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历史哲学基础。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因而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在走过 2 0多年历程所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就是要贯彻邓小平全面改革的战略思想 ,我党必须以此为指导 ,把全面改革的战略放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认真研究邓小平全面改革思想 ,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向纵深发展 ,顺利解决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积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控制贫富差距,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的发展具有持久的动力,才能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民主社会主义改良的本质和两者的本真关系,能够使我们认清民主社会主义改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区别,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的哲学发展,和中国近现代兴起的社会改革洪流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总结这个时期哲学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内在逻辑联系,总结社会改革的理论思维途径及其历史经验教训,这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现在越来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是随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建立起来的,那么,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体系则是同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王国到人间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人民利益至上是邓小平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论前提,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其基础,围绕结合中国国国情的改革总体布局,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包括改革系统论、经济中心论、社会矛盾论、改革过程论、实践认识论等在内的一整套指导改革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改革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协同关系。增强改革的协同性是社会有机体自觉调节、建立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呼唤,是全面深化深化改革、实现社会公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本文就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进行了一般性探讨,即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及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后勤改革要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加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现代化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与社会第三产业接轨,引进竞争机制,强化自我约束意识,使改革在法制轨道上持续、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改革发展稳定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点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着力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确保稳定。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常常把国体和政体看成是一个紧密的联结体,其实,国体和政体是经常分离的,政体和社会形态也是经常分离的.民主政体可以和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城市、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结合起来;专制体制也完全可以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的个别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个别时期结合起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国体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政体上存在着封建主义,我们还面临着反封建的重要任务.为了顺应反对封建主义残余这一任务,为了更有操作性,他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目标.他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指明了可操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文章着重论述了“四位一体”的建设、“四位一体”的改革、“四位一体”的目标,并简述了三个“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能脱离实践。要善于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总结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途径和经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成就与问题并存的复杂局面。要更好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政治体制自身的改革无疑是重要的,但政治体制自身的改革要获得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必须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寻求支撑点。因此,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相关性有时不那么直接,其间需有必要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无疑是由公民社会来承担。市场经济营造了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紧箍咒,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思想解放促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时期我国政治与经济改革的的领域更加广阔、任务更加艰巨、步伐更加稳健、发展更加快速,深入分析这些特点,才能准确而客观地探求和把握政治与经济改革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的自然生态、培育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传统价值观的纬度寻求"致和"之道,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审视、反思、提升与改造,以期实现从人类本位主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极度群体主义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社会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不公正引起的,经济领域的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领域的不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经济公正和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与效率等关系的重新审视。要解决目前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以社会公正为逻辑起点,确立社会公正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等,既是难点问题,又是热点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进行准确适当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